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拥有着“农业大国”的称号,以占世界7%的土地供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其中农村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67%。在我国13亿的人口中,农民人口占据了约9亿,从总体上看,农村人口仍占着绝对的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而农民则是关系到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关键。但在我国9亿的农业人口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处理不好这些人口的生活问题,必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1999年,全国型城市低保制度的正式确立及不断完善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2007年,全国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逐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那些生活在贫困边缘的农民提供了相当程度上的经济支撑与保障,但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与不足依然存在,要想保障农民富、农业丰和农村稳,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是基本。所以研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得尤其必要。本文从我国的大背景出发,阐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并与国外一些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中国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建议。本研究借助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论文从社会保障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包括其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并探讨了问题发生的原因,同时,借助了国外社会的农村救助制度的成功经验,从树立“人本”思想、怎样认定低保对象和资金筹集的来源等多方面探讨了解决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建议。这必将有助于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