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计算孤立性肺结节的CT灌注曲线及灌注参数,研究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由PET所得的标准摄取值(SUV)的相关性,评价CT灌注成像在肺内病变的功能成像方面的价值;研究CT灌注参数与孤立性肺结节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及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73例病例,男47例,女26例,年龄18~90岁,平均55.5岁。恶性58例,良性15例,行CT灌注成像,造影剂用量40ml,注射速度4 ml/s。绘出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得出病灶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渗透性PS),在不同界值水平计算其诊断特性;取50例患者的病理标本作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其中14例行FDG-PET检查,测量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UV),将CT灌注参数与MVD及SUV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59例孤立性肺结节的CT形态学征象(包括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空泡及细支气管充气征、病灶远端阻塞性改变),分析各征象与CT灌注参数及MVD的相关性,以出现3个以上征象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标准,计算形态学特征的诊断特性。CD34染色采用免疫组化SP法。 【结果】 1、恶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3种类型,良性结节的曲线表现为4种类型; 2、恶性病灶的平均通时间低于良性病灶(分别为6.75和15.35),表面渗透性高于良性结节(34.52和22.82)。 3、鳞癌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表面渗透性分别为70.34、8.40和29.13,低于腺癌(114.76、9.51和41.75)。 4、如果以MTT≤7s作为恶性病变的域值,则灵敏度为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