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缺血性脑卒中后灶核与灶周区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研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5.1至2017.5.1期间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患者,并且在发病后4-30天内行全脑CT灌注(CTperfusion,CTP)检查,分析卒中患者梗死后期全脑CT灌注图像的特点。人工勾画患侧灶周区及灶核区的ROI图像,同时自动生成镜像侧ROI,得出健侧与患侧ROI的CBF、CBV、TTP、MTT等参数,使用合适统计学方法,利用配对秩和检验或配对t检验比较健患侧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计算患侧与健侧的相对灌注值rCBF、rCBV、rTTP、rMTT,利用多因素及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各临床参数及影像参数对患健侧相对灌注值的影响。此外,根据梗死后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及非溶栓治疗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相对灌注值的差异。 结果: 经配对秩和检验或配对t检验显示灶核区CBF、CBV值均小于镜像健侧(p<0. 05,p<0. 05),灶核区MTT、TTP值均大于镜像健侧(p>0. 05,p<0.05);灶周区CBF、CBV、MTT及TTP均大于镜像健侧(p<0. 05,p<0. 05.p<0. 05,p<0. 05)。经多因素及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灶核区rCBF及rCBV与梗死区最大径呈负相关,与检查时间呈正相关。灶周区rCBF与CTP检查时间呈正相关,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以治疗方式分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溶栓组灶核区及灶周区各灌注相对值均无显著差异,非溶栓组灶核区及灶周区各灌注相对值亦无显著差异。 结论: 缺血性脑卒后灶核与灶周区存在灌注差异,灶核区灌注减低,灶周区灌注相对增加,灶核区及灶周区灌注时间相对延长,CTP能较好的定量反映缺血性梗死后灶核及灶周区的微循环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