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导航系统的界面设计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的交通环境向驾驶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车外是日益复杂的道路交通系统,车内是数量众多的车载电子设备,内外环境交织出一副动态复杂的信息背景。在这种背景下,驾驶者有限的心理资源将遭受空前的压力,以“驾驶员分神”为诱因的交通事故已超过酒后驾驶和超速驾驶,居美国交通事故发生率之首。导航系统作为车载信息通讯系统的一部分,其界面可用性设计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而可用性设计的核心问题又聚焦于导航信息的传达上。   前人的多项实验结果证明,高工作负荷是当前导航系统界面设计的主要缺陷。具体表现为驾驶员对导航显示器的视觉扫视次数过多,尤其在接近路口时,伴随着导航提示音的发送,扫视次数激增并达到峰值,这既不安全且可用性的。人因学专家Gary E.Burnett认为,如果在导航信息中加入地标信息,将有效促使驾驶者将注意力转向外部环境,从而减少扫视次数,提高导航正确率。从中可见,导航信息选择与信息传达方式的不合理是造成界面设计缺陷的主要原因。但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实验得出的工作负荷问题,对信息/决策的机制及界面设计的理想目标少有作深入的探讨。   本文认为,高工作负荷只是当前导航系统界面可用性问题的表象,情境意识不足才是问题的根源。文章依据情境意识相关理论对界面可用性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现有的界面模式是以数据为导向(Data-Directed)的信息传达模式,合理的信息传达模式应该转变为以目标为导向(Goal-Directed)。目标导向的信息传达模式符合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心理,有助于驾驶者形成较高的情境意识,能够在降低工作负荷的同时,帮助驾驶者预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这是导航界面设计的理想目标所在。   文章最后的设计部分遵循已有的官方设计导则(UMTRI导则,FHWA导则),在对当前最新产品的调查分析和对当前主流产品的道路体验测试的基础上,应用日益成熟的HUD平视显示技术,对车载导航系统的界面设计做了一定的改良设计。
其他文献
期刊
作为当代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李安力图站在跨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人文高度,探索出富有现代意味的哲思电影的形式与风格。文化心理的本土性与理性身份的异国性决定
当前部分中国花鸟画家尤其是部分青年画家自觉不自觉的放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功的修炼,从而影响了其在艺术创作上向着更高水平的发展
期刊
数字时代的风暴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消费方式,并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挑战。对于展示设计而言,较之其它设计专业,具有更强的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