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医改中提出的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为目标,建立医院医药物联网管理模型,并探索构建区域性医药物联网管理体系的可行性,从而实现对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的医药物联网技术延伸和内容整合,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使医疗机构聚焦于诊疗水平核心能力的提高,有效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转变与创新。研究内容:系统总结国内外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管理理论和进展,以天津市黄河医院等23家医疗机构为实验对象,针对黄河医院药品供应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医院医药物联网管理模型的目标要求和功能模块,构建物联网管理模型并依据模型对黄河医院药品供应流程进行改造,通过管理学方法对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在医院物联网服务内容、管理、绩效和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建立涵盖不同级别和类型医疗机构的区域性医药物联网体系的可行性,为今后实现药品流通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有效推动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实现医药物联网体系的价值延伸,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己有的医院物联网管理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确定模型的组成部分及各个模块的功能。运用流程再造(BPR)方法,通过分析描绘现有流程、发现问题、流程设计与应用等步骤,综合各地经验,取长补短,构建更为通用有效的药品供应链服务模式。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综合平衡医药供应链运行过程的各阶段中多个利益主体如:卫生主管部门、医保部门、物流企业、医疗主体及患者等的利益要求,调整各方利益分配。利用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对医药物联网模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医院改造前后财务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依据建立的医院物联网管理模型,黄河医院在改造前后,医院管理效率和财务效率通过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可以发现,黄河医院在改造之前的管理的效率总体上被评价为3级,只能达到一般水平。而当改造之后其管理效率等级被评价为1级,可以达到最高的等级。表明黄河医院经过改造后管理效率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除黄河医院的财务效率等级由之前的3级改善至2级,其他未经改造的医院均没有发生等级上的变化。这说明通过智能医药流程再造,黄河医院的财务指标明显得到改善。医院财务指标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依据管理模型改造后,2014年7月黄河医院整体结余与风险管理情况优于2014年5月;资产运营情况较为稳定,无明显变化,但资产运营效率有待持续改进;7月较5月次均药品费用费用有所上浮,除5月每床日药品平均收费水平外,其余均高于7家医院平均水平,应经常进行动态关注;7月较5月在药品收入、卫生材料收入在医疗收入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虽然卫生材料和药品在医疗业务活动中的消耗略有增加,但劳务性支出比率降低,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也印证了Hopfield神经网络分析的结果。结论:1.本文通过建设医院物联网管理模型,以期推动医院包括药品在内的医院物资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有效提升医院物资的经营管理能力,降低医院运营成本,部分地弥补了由于药品成本转化带来的补偿需求,消除了医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本障碍,实现了医院成本的优化,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建设。2.本文将现代化医药物流向医院内部延伸,建立基于物联网的药品管理系统,实现由专业物流企业从传统的药品物流服务,延伸到医院院内药品流转管理服务,即从药库到病床/窗口的全程物流服务,从从而实现对于医院医疗行为与药物流转行为的真正分离,为探索医药分开模式提供一种新的选择。3.在医院物联网管理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将分散于各个医院内部的物联网整合为区域性的医药物联网体系,帮助实现医疗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和生产供应企业等供应链上主体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集成共享。因此,构建区域医药物联网管理体系是对创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和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协同探索,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