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岭南芭蕉的种植与利用考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402179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芭蕉,是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多年生常绿植物,在古籍中通常称为芭蕉或甘蕉。我国岭南地区的气候和水土适合种植芭蕉,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关于芭蕉的记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芭蕉在岭南地区,主要在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的种植和利用作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基础性研究。本文由5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是学术史回顾,主要对历代岭南芭蕉的原产地,栽培和利用以及芭蕉文化作简单概述。第二章主要介绍芭蕉的名称、品种和分布。芭蕉在古籍中最早的记载是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的“巴苴”,芭蕉是草本部植物,古代岭南种植的芭蕉多数是野生的,不结蕉果或者果实很小的,且味道较为苦涩。甘蕉在《本草纲目》、《南方草木状》、《图经本草》以及《广东新语》等古书籍中都有记载。甘蕉味甘,性寒。据《本草纲目》记载,甘蕉是记录在第十篇草部,与何首乌、土茯苓等属于同一个分类下,并没有记录在果属分类之下,再结合其他史料可以推断古代岭南人对芭蕉的认识主要是对芭蕉树的叶子、树根、花、果的认识,而对于食用蕉认识和重视,是到明末清初才开始的。现在被广泛认识的经济作物“香蕉”始记于清初的《皇华纪闻》,香蕉的食用价值也被充分发掘。通过翻阅《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琼州府志》、《广西通志》以及广西各区的地方志中的物产志、风俗志、舆地志、杂志后,发现古代岭南芭蕉的种植分布范围较广,而到了清代,芭蕉的种植分布范围最广。第三章主要研究历代岭南芭蕉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古文献中对于芭蕉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的记载不多,但是通过梳理各个朝代的地方志,发现芭蕉的种植也在不断的发展。北宋时期芭蕉的栽培方法主要是分株法,在春分时节进行分株,如周叙撰写的《洛阳花木记》记载的“四时变接法”和“春分节、分芭蕉”。明代《群芳谱》记载,蕉类植物是通过吸芽进行繁殖,说明当时对于芭蕉的栽培种植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芭蕉的管理技术方面,南宋吴怿《种艺必用》记载“种芭蕉欲长茂,以汙渠中泥沃之”。可见南宋时期就有堆积土的田间管理方法。第四章主要研究历代岭南芭蕉的利用。古代岭南芭蕉主要用于药用、食用、纺织、肥料和书写纸等方面。《本草纲目》中记载芭蕉的药用价值颇高,其根部、叶子、果实和蕉汁等均有不同的药用价值。芭蕉的食用方面,《群芳谱》中记载其根“全类肉味”,《桂海虞衡志》记芭蕉果肉用来哺喂小儿。古代芭蕉作为蕉布的用途,其在广东、广西和福建曾经广泛存在,并被作为贡品进贡。但是到了近现代,随着棉麻布料的发展以及洋布的冲击,蕉布在市场几乎消失了。第五章主要探讨古代岭南芭蕉文化,如古代岭南芭蕉在佛教文化中的体现,以及古代岭南芭蕉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讲述文学创作中的岭南芭蕉。
其他文献
简要回顾了跳虫分类系统的沿革;对已逐步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新的跳虫分类系统-"弹尾纲4目分类系统"进行了目和科的分类检索表综合编制.
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是1992年建交的,随着建交,我们和哈萨克斯坦各个方面的联系也与日俱增。特别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这不仅对于中哈,甚至对于中国和中亚的关
伴随知识社会的到来,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和Society5.0的持续进化,对人才培育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不断谋求推进每个人活跃力的焕发。由于日本社会受到以人口减少和高龄化为首的多样性课题显在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演变等影响,日本政府更加注重扎根地域社会,以居民为主体的方案开发,重新审视地域固有的魅力,增强地域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力。基于此,在地域性社会教育方面,公民馆作为其核心设施,被赋予强化其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以及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工作难点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基层公务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
目的探讨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血清IL-6、IL-10、IL-17、IL-2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宫颈癌HPV感染类型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揭示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