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喘敷灵巴布剂防治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作用机制。 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体重170-200g,随机分为三组(Ⅰ正常组、Ⅱ模型组、Ⅲ敷贴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大鼠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致敏外,模型组、敷贴组大鼠均以10%卵蛋白生理盐水1ml(含氢氧化铝0.1g)腹腔注射致敏。2周后,各组大鼠在其下颈部至上背部处(相当于人体的定喘、风门、肺俞等穴)去毛备皮,然后敷贴组大鼠予喘敷灵巴布剂敷贴2-4小时,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予空白敷贴2-4小时。敷贴结束后,模型组、敷贴组大鼠均以1%卵蛋白生理盐水雾化吸入20分钟诱喘,以大鼠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呈点头样呼吸,鼻翼煽动,为造模成功标志。部分大鼠甚至出现张口呼吸、抽搐、跌倒等哮喘症状。正常组大鼠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20分钟。各组大鼠每天均敷贴、雾化吸入诱喘一次,连续7天。三周后,各组大鼠双侧眼球采血检测IL-4mRNA、γ-IFNmRNA的表达。同时各组大鼠取其右肺中叶,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半定量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cells PBMC)中IL-4mRNA、γ-IFNmRNA的表达。在卵蛋白雾化吸入诱喘时,观察模型组和敷贴组致敏大鼠发生点头呼吸的潜伏期(从雾化开始至出现点头呼吸的时间),哮喘发作时的症状(如点头呼吸频率、幅度、抽搐、晕厥等)。将各组大鼠右肺中叶制成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右肺中叶)病理变化。 结果:模型组哮喘大鼠PBMC中IL-4mRNA表达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强(P<0.01),敷贴组哮喘大鼠PBMC中IL-4mRNA表达较模型组哮喘大鼠可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正常组、敷贴组大鼠PBMC中γ-IFN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5、7次卵蛋白雾化吸入诱喘时,敷贴组致敏大鼠发生点头呼吸的潜伏期较模型组致敏大鼠延长(P<0.05),敷贴组致敏大鼠发生点头呼吸的频率较模型组致敏大鼠减少(P<0.05)。模型组哮喘大鼠肺组织(右肺中叶)局部充血、渗出较正常组大鼠严重(P<0.01),敷贴组与模型组哮喘大鼠肺组织局部充血、渗出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哮喘大鼠肺组织EOS浸润较正常组大鼠严重湖北中医学院2005届硕f毕业生论文(P<0.()1),敷贴组哮喘大鼠肺组织EOS浸润较模型组哮喘大鼠减轻(P<0 .05)。 结论:喘敷灵巴布剂借助愉穴的相互协调作用,发散走窜,透入肌肤,再利用经络具有激素一受体一环化酶一环磷腺营(CAMP)一蛋白激酶生物学放大效应,而使药气达到病所,达到治疗目的。 喘敷灵巴布刹是现代高分子药用辅料发展的产物,它是以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提取物或粉末炼合而成的贴膏剂。其含水量与动物(人)的皮肤的含水量非常接近,故与皮肤有较好的相容性、亲和性。它载药量大,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故其生物利用度高。它可长时间连续给药,能维持必要水准的血药浓度。此外,它还不污染衣物,且不易过敏。因此与传统贴剂比较,其具有高舒适性,高延展性,高渗透性,高可靠性,所以更易被患儿所接受,提高了患儿及家长接受敷贴治疗的依从性,因此也具有更好的疗效。 本实验结果提示,喘敷灵巴布剂穴位敷贴能明显抑制哮喘大鼠PBMC中工L一4基因的转录,从而减少IL一4的生物合成;其虽可稍促进哮喘大鼠PBMC中1 FN一Y基因转录,但并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其能明显抑制哮喘大鼠PBMC中工L一4基因的转录,因此它仍能提高哮喘大鼠PBMC中1 FN一Y/IL一4比值,改善哮喘大鼠PBMC中Thl/‘rhZ失衡状态。此外,喘敷灵巴布剂穴位敷贴还可抑制哮喘大鼠气道内EOS的聚集、活化,抑制EOS释放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从而减轻哮喘大鼠气道上皮损伤、剥脱和气道的高反应性。由此我们推测,实验后期,即第5、7次卵蛋白雾化吸入诱喘时,敷贴组致敏大鼠发生点头呼吸的潜伏期较模型组致敏大鼠延长,其点头呼吸的频率也较模型组致敏大鼠减少,这可能与喘敷灵巴布剂能提高哮喘大鼠PBMC中IFN一Y/IL一4比值,改善哮喘大鼠PBMC中Thl/ThZ失衡状态,以及敷灵巴布剂能抑制哮喘大鼠气道内EOS的聚集、活化,抑制EOS释放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毒性蛋白等密切相关。主题词:哮喘@喘敷灵白介素一4Y一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