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孢噻呋钠为动物专用广谱抗菌药,在兽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壳聚糖纳米粒由于具有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的优点,日益受到药剂研究者的重视。为了制备缓释、高效的头孢噻呋钠药物新剂型,本实验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制备出的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相关性质进行了研究。为了测定头孢噻呋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噻呋钠的含量,头孢噻呋钠浓度与吸光度的回归方程为:y=0.03818x-0.0068,r=0.9999,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22μ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35~0.94%和0.60~1.28%,回收率为99.14~100.17%。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采用离子交联法。以包封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均匀实验设计优化出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处方:壳聚糖:4mg/mL,三聚磷酸钠(TPP):1.5mg/mL,头孢噻呋钠:2.0mg/mL。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外观形状,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及粒径分布,透析法测定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恒温振荡法考察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发现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79.4nm,平均包封率为84.31%,平均载药量为6.69%。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头孢噻呋钠原料药在4h释放达到90%以上,壳聚糖纳米粒在此时仅释放10%。壳聚糖纳米粒相对原料药来说释放速率显著降低,30小时内仅释放33%。为了考察头孢噻呋钠及壳聚糖纳米粒在血浆中的稳定性,建立了头孢噻呋钠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检测方法,其峰面积与浓度的回归方程为:y=4484.0559+30245.2340x,相关系数r=0.9995。线性范围为:2.78~14.63μ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97-1.64%和1.15-2.04%,方法回收率为96.07-98.88%。血浆降解动力学实验表明-头孢噻呋钠在血浆中不稳定,4小时后残余药物浓度为22.9%,壳聚糖纳米粒的残余浓度为37.6%;去除血浆蛋白,头孢噻呋钠和壳聚糖纳米粒的稳定性提高,4小时后残余浓度分别为40.2%和78.4%。体外抑菌实验显示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和头孢噻呋钠原料药对大肠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0、1.3μg/mL;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和头孢噻呋钠原料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4、1.0μg/mL。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应优于头孢噻呋钠。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简便可靠,质量可控。药物质量评价、血浆降解动力学和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相较于原药具有释放缓慢、稳定性增加和抑菌效果增强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