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_guoh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左侧乳内动脉已经成为当前冠状动脉搭桥术最常用的血管材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右侧乳内动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双侧乳内动脉使用率仍然较低。本研究通过分析双侧乳内动脉与单侧乳内动脉搭桥手术的相关指标及随访结果。为双侧乳内动脉的使用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分析以2016年05月至2018年05月期间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共纳入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双侧乳内动脉组(BIMA组)和单侧乳内动脉组(SIMA组),每组各55例。双侧乳内动脉组:手术方式采用双侧骨骼化的乳内动脉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部分患者先将右侧乳内动脉离断,与左侧乳内动脉Y型吻合,再进行搭桥。若血管仍长度不够,则取用大隐静脉。单侧乳内动脉组:手术方式采用左侧骨骼化的乳内动脉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若血管仍长度不够,则取用大隐静脉。记录并分析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术前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病(CVD)史、心律失常病史、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术中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搭桥数量、桥血管血流量及搏动指数、术中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指标包括院内死亡、术后胸骨并发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进行出院后随访。研究结果:术前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IMA组:293.18±31.01min,SIMA组:262.85±23.92min,P<0.001),而搭桥数量(BIMA组:3.71±0.94支,SIMA组:3.62±0.93支,P=0.611)、搏动指数(右乳内动脉桥:2.54±0.79,左乳内动脉桥:2.44±0.72,P=0.343)、术中使用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BIMA组:5(9.1)例,SIMA组:6(10.9)例,P=0.751)、院内死亡(BIMA组:0,SIMA组:0,P=NS)、术后胸骨并发症(BIMA组:1(1.8)例,SIMA组:1(1.8)例,P>0.999)、术后机械通气时间(BIMA组:15.29±6.09h,SIMA组:14.78±6.42h,P=0.67)、ICU滞留时间(BIMA组:2.84±1.32d,SIMA组:2.65±1.28d,P=0.464)以及住院时间(BIMA组:15.71±4.20d,SIMA组:15.44±4.49d,P=0.7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出现胸骨愈合不良,经过重新固定后,在后期随访中均良好愈合,在后期随访中无新发胸骨愈合不良情况发生。随访术后3个月,SIMA组出现3例心绞痛病例,BIMA组出现2例心绞痛病例,均无出现再次心梗、无二次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1.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有良好的安全性、可行性;2.右侧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与左侧乳内动脉在术中通畅性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3.通过使用骨骼化获取乳内动脉的方法,双侧乳内动脉组与单侧乳内动脉组在胸骨愈合不良等不良事件上没有统计学差异;4.在获取双侧乳内动脉的手术时间要比单侧乳内动脉稍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