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运营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面临着繁重的交通和复杂的环境导致的病害频发,路用性能逐年下降。本研究依托冀西南地区的邢临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检测项目,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冀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交通特征、路面结构与材料等进行调查研究,基于层状体系理论对典型路面结构进行力学响应分析,同时结合多尺度界面理论选择不同界面尺寸下影响路面结构性能的指标进行室内外实验和检测分析,最终建立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衰变模型,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1.依托邢临高速公路检测项目,对其自然地理概况、区域交通特征、路面结构与材料以及路面病害特征进行汇总,分析发现该地区典型路面病害为裂缝、车辙和松散病害,其中整体路网最为突出的为裂缝病害,主要与路用材料和交通量有关,而车辙病害主要与高温和重载交通有关。2.采用BISAR3.0软件对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可知,面层的各力学响应值变化幅度比基层的明显,其中最大剪应力出现在中面层处,在层间粘结不完全状态下剪应力值约为连续状态下的3倍,同时在超过标准轴载80%以后上面层表面的竖向变形急剧增加。3.选取不同尺度下的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评价指标进行实验和检测分析,发现前期温度对于各指标的影响远大于湿度的影响,级配对沥青混合料的抗变形能力影响较大,其中细粒式的抗变形能力最小,中粒式和粗粒式的大体相同;在超过60℃和0.9MPa的环境中,沥青混合料的车辙变形速度急剧增加,总变形量也增大一倍多。4.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得到各分项指标与车辙深度指数的关联性:车辙变形量>路面结构强度>沥青膜厚度>集料棱角性,回归分析得到冀西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衰变模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