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性银行是指那些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是与商业性银行相对应的概念,是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商业性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在经营方针、业务特点及职能作用等方面都有着其独有的特征。由于政策性银行产生的历史较晚,相应的理论研究也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在传统的西方金融理论中,政策性银行并未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广泛研究,我国国内对政策性银行的研究也是在金融体制改革后,政策性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剥离后开始的。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变,政府与市场二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策性银行作为政府以市场手段干预经济运行的工具,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于政策性银行的性质、职能及其市场定位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人们在认识上也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政策性银行产生、发展的纵向历史分析,对国外政策性银行运作模式的横向比较,从纵横两个角度分析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性质;围绕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在对解决政府与市场失效问题的探讨中,沿着政策性银行产生的逻辑顺序,从理论上分析其产生、存在的合理性,并揭示政策性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其性质特征;通过考察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政策性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本人在国家开发银行的实际工作经验,考察国家开发银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在西部开发和加入WTO背景下,国家开发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章讨论了政策性银行的历史性产生及发展。19世纪后半期,政策性银行在法国农业领域首先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后普遍建立,二战后,政策性银行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大发展阶段。政策性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既有着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同时也和一定的理论背景密切相关,这也是该章的分析重点。通过对政策性银行产生、发展的历史回顾,透过现象,初步揭示出政策性银行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平衡性以及政府职能与市场手段等多方面的关系特征。第二章,政策性银行产生的理论分析及其性质特征。市场与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两大基础手段,并非万能。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需要有“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然而在政府干预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政府失效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调节修正机制,政策性银行便是其中之一。沿着这样一条逻辑顺序,从理论上论证了政策性银行产生及存在的合理性。而正由于政策性银行在避免市场与政府失效中的特殊地位,得出了其金融性与政策性相统一的性质特性,这也正是全文分析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于政策性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密切性,其行为目标的非赢利性及资金使用上的政策性使其具有鲜明的政策性性质。在金融性方面,政策性银行有着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在其运行机制、经营对象、资金使用及经营成果的利润要求等方面都表现出典型的金融性特征。该章重点就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特征和金融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章是对政策性银行的国际比较。通过对全球性、地区性及不同发展程度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日本开发银行、韩国产业银行以及菲律宾开发银行的运行模式。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对政策性银行的基本特征做出总结,得出了政策性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下金融体系的一员,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广泛性、普遍性和合理性的结论。第四章重点考察了金融全球化和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政策性银行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政策性银行的性质特点及作用地位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七、八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政策性银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政策性银行朝着商业化的趋势演化,还一些甚至被兼并、关闭,这种趋势在90年代以来变得更加 2 明显。但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政策性银行在重拯经济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人们对其作用与地位也有了新的认识一政策性银行不 仅是金融体系的有机构成,它更需要健康发展,必须与经济环境相适 应,谋求自我发展。对于国家开发银行市场定位的讨论是第五章的重 点,也是全文的重点。第五章通过对国家开发银行产生及发展阶段的 回顾,讨论了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特点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