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比较温室检测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常用接种方法的发病速度、鉴定周期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比较各种接种技术的优缺点。通过对供试品种的组织结构研究,了解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机制。并采用RGA分子标记技术找到与抗病性紧密连锁的引物,作为功能引物应用到棉花品种的抗性鉴定中,以期优化检测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鉴定体系。主要结论如下:
采用鉴别寄主法,对采自石河子市134兵团下野地试验站黄萎病圃的棉花黄萎菌SHZ-134菌株进行生理型的鉴定。与已知生理型的菌株相比,菌株V76和BA属生理1型强致病力的落叶型菌株;菌株TS-2和SHZ-134致病力相当,属生理3型致病力中等的非落叶型菌株;菌株3H属于生理2型,弱致病力的非落叶型菌株。
通过叶片针刺涂抹法、切根蘸菌法、定量法和菌液浇根法4种温室接种技术的比较,发现叶片针刺涂抹法发病最快,发病较均匀,切根蘸菌法发病速度仅次于叶片针刺涂抹法,菌液浇根法发病速度最慢,发病也比较轻。与病圃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相比,采用切根蘸菌法得到的鉴定结果与病圃鉴定结果一致性最高,达到93.5%,其次是定量法,可达到83.9%,菌液浇根法与病圃鉴定结果一致性最差,采用切根蘸菌法鉴定出的感病、抗病和耐病棉花品种个数与病圃鉴定结果差异不显著。因此从发病时间、鉴定周期和鉴定结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切根蘸菌法为比较可靠的温室鉴定方法。
棉花根系的吸收根根长密度与相对病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3;抗病品种与耐病品种、感病品种的吸收根根长密度差异显著,耐病品种与感病品种吸收根根长密度差异不显著。抗病材料根、茎的组织中薄层细胞密度大于感病材料,耐病品种根、茎的薄层细胞密度介于两者之间;抗病品种的根和茎的导管数最多,导管直径最小,其次是耐病品种,感病品种的根和茎中导管数最少,但是导管直径最大。
采用107对RGA引物对新海20和硕丰1号两个亲本进行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共筛选出32对多态性引物,将这些多态性引物在436个F3单株中进行进一步的筛选验证,结果Gbrga3、Gbrga23、Gbrga54这3对引物对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扩增结果与田间的鉴定结果一致性达80%以上。因此可以得出Gbrga3、Gbrga23、Gbrga54这3对引物很可能与棉花抗黄萎病性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