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主要代表之一。他毕生以炽烈的爱国爱民和热爱世界和平的热忱,从事于平民教育事业,饮誉中外。他早年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和以铲除“愚贫弱私”四大病根为乡村改造目标之一的“定县实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对中国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匪小。后半生他移居国外,继续推行定县实验于第三世界,并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使其思想与实践流播于亚非拉地区,因其贡献卓越而为世人所推崇。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对其乡村改造思想进行认真探讨,以获得对其乡村改造的整体认识。 全文共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晏阳初乡村改造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首先,晏阳初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和正道直行的品格修养,都在他身上得到较好的体现。近代梁启超的新民说又使晏阳初的民本思想得到升华,民本思想成为其乡村改造的思想基础;其次,基督教的博爱哲学、济世扶贫的人道主义与“天下一家”的大同观念,启迪了晏热爱平民大众的思想,给予其乡村改造以精神动力;而晏对“苦力”的深刻认识则是其乡村改造的社会基础。 第二部分论述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基本理论观点。首先从乡村改造的内涵、使命、内容、注意事项和步骤等方面进行总体论述,以从整体上把握晏氏乡村改造理论;然后从教育、经济、卫生、政治等方面分层论述,指出乡村改造的主要目标就是普及平民教育,实行农业改良,建立保健制度,推行县政改革。这几方面相互联系,一起构成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实践,其核心就在于通过乡村改造,最终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改造。 第三部分力图对晏阳初乡村改造思想作出评价,通过与梁漱溟不同乡建模式的比较,结合时人对晏的不同看法,凸显了晏乡村改造的鲜明特色。本文指出,晏阳初“深入民间”,进行扎实细致的工作,从改善农民生活到普及乡村教育,进而提出人类要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这是落实民主的具体表现。晏阳初将五四以来民主科学的理念真正贯彻到实践层面,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认为,晏阳初旨在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乡村改造进而复兴民族的思想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远见卓识,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