钍基柱状高温气冷堆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i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天然钍中不含有任何易裂变核素,因此必须向其中加入额外的易裂变核素以提供裂变中子使232Th转换为233U。向钍基燃料中加入易裂核素将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钍含量问题,即应向燃料中加入多少易裂变核素和钍;另一个是空间分离效应,即加入的易裂变核素和钍在空间上应如何混合。按照空间分离尺度递增的顺序,在柱状高温气冷堆中有4个空间分离尺度:无分离级、TRISO级分离、燃料棒级分离和组件级分离。围绕钍含量和空间分离效应,本文计算了各个空间分离尺度和各个钍含量下堆芯平衡循环的性能,揭示了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的机理,最后通过燃料成本确定了最佳分离尺度和最佳钍含量。  为了获取堆芯平衡循环性能,基于反应堆物理计算两步法使用DRAGON V4程序搭建了一个能模拟柱状高温气冷堆换料的计算平台。由于换料方式和空间分离尺度均能显著地影响堆芯平衡循环性能,为了单独研究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首先对一批换料方案下的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产生的根源是232Th和238U核物理特性不同,而空间自屏效应通过增强232Th对中子的吸收和减弱238U对中子的吸收将二者的差异进一步放大。  虽然上述研究已证实当采用相同换料方案时,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有利于堆芯性能的提高,但是当采用不同换料方案时,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的这种优势是否依然存在却不得而知。为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三批优化换料方案下的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其中三批换料方案的优化采用了遗传算法。结果表明三批优化换料方案下,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仍有利于堆芯性能的提高。因为多尺度空间分离效应产生的根源是232Th和238U不同的中子吸收截面以及233U和239Pu不同的增殖特性,换料方式的改变只会影响堆芯性能的绝对数值而不会改变其变化趋势。如果以燃料成本作为评价准则,最佳空间分离尺度为组件级分离,当钍含量为40%左右时,各分离级的燃料成本差异最大,可达16.7%;最佳钍含量为90%,以无分离级为例,钍含量从0%增加到90%,燃料成本可降低18.4%。
其他文献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对制造加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切削过程刀具工况对产品质量
电阻发生器作为仪器仪表校准、电路测试等领域的重要基准源,广泛应用于汽车及航空仪表调校、万用表的阻抗测试以及电子电路调试等场合。目前,电阻发生技术主要包括有源和无源两种。其中,有源电阻发生技术功耗大且易干扰外部电路,因而在小功率仪表检测应用场合,更多地采用无源电阻发生技术,其原理简单易于实现,但无源电阻发生器在输出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尚存在不足。因此,对高精度无源电阻发生器的研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以
气液两相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状态,尤其普遍存在于石油、化工、管道运输、核反应堆等领域,因此气液两相相关参数的准确测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相含率的测量主要采用近红外吸收光谱技术,针对流量的测量主要采用差压技术。针对轴向安装近红外系统可以有效控制近红外发射装置发出的光仅被相应的接收探头接收,提高测量准确性。同时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有效性。在测量装置中,各变径段增加取压孔,提取差压值进行流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