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了“活动电影机”,自此,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在人类生活中正式诞生。作为一种视听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电影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一种思考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生活,表达着时代的价值观,其对女性意识的建构及塑造出的女性形象,更是引发着大众关于女性及社会性别等议题的各种思考。本文以2013-2015年中美电影产业票房收入排名前25中的女性电影为研究对象。从生产(传播者)-内容(传播内容)-接收(受众)三个层面,结合文化研究、符号学和叙事学领域的相关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主流电影中的女性电影进行剖析,并探究其背后中美历史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传播端,电影产业已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权力运作系统,女性制作者和传播者的参与所带来的女性视角与表演,为女性在银幕上自由地表达观点、阐述心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内容方面,受各自历史文化的影响,中美女性电影在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的塑造及女性特质和主体性认知上展现出了差异,即,中国的女性电影更为强调意境的功效,较擅长使用空镜头和重复镜头,较多出现家、办公室、校园等一般场景,着重描述女性通过爱情经历等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而美国的女性电影则更为注重有声语言对叙事时间铺陈的作用,在叙事空间上,突破了常规意义上女性较常出现的场所,女性形象更为多元和独立;观影者解读上,中国观影者的影评(豆瓣电影)呈现出了“脸谱化”的“粉丝”心态,明星崇拜和“技术控”情结严重,相对较为忽视影片内容中对女性意识的展现,且较不适应女性电影对男性元素的相对弱化处理,相比较而言,美国观影者的影评(IMDb)对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更为敏感,并出现了不同性别立场解读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