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全年的时空范围研究了草原放牧牛的行为模式和生产力动态;通过小区控制放牧,研究了放牧牛的采食行为规律及植被特征和草地生产力对采食行为的反应。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自由放牧的情况下,放牧牛年平均日采食时间为293.2±134min,日反刍时间为19.0+26.4min,日卧息时间为21.3±31.1min,日站立时间为14.3±11.8min,日游走时间70.1±23.0min。当放牧时间缩短时,放牧牛缩短反刍和休息时间而在一定范围内延长采食时间。 (2)放牧牛春、夏、秋、冬季采食速度分别为58.0±13.0口/min、52.5+10.7口/min、45.1±18.6口/min、47.9+15.7口/min;每口采食量分别为567.8mg/口、375.3mg/口、366.7mg/口、281.7mg/口;日采食干物质量分别是10.45kg、8.10kg、7.34kg、5.31kg。 (3)在选择性采食特征最明显的7、8月份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7月份嗜食性指数较大的牧草有狗尾草、尖头叶藜和芦苇,嗜食和喜食种类数占采食植物种类数的27%。8月份嗜食性指数较大的牧草有狗尾草、羊草、芦苇、野大麻、止血马唐和菊叶萎菱菜,嗜食和喜食的种类数占采食植物种类数的50%。 (4)夏季日反刍大多数出现于上午,其余季节出现于午休时间。日反刍行为的季节间差异是由气候、草地状况和放牧制度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日出晚归的放牧管理制度下,反刍行为主要在夜间进行。季节对夜间反刍行为参数的影响,本质上是牧草品质和数量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 (5)采食量与每口采食量、进食速度极显著正相关(r值为0.954、0.987),与采食速度显著正相关(r值为0.692),与每步口数显著负相天(r值为-0.576)。采食速度与采食量的回归方程为y=-0.025x3+4.3678x2-252.71x+4859.7。每步口数对采食量的调节起一定作用,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0.0135x3+0.7758x2-14.902x+104.01。放牧牛最终通过进食速度来调控同采食量,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0.2306x0.9972。每口采食量是草食家畜中普遍存在的采食行为参数变化的最基本的调控因子,日采食量与每口采食量的回归方程为产14·129x卜13‘,。 (6)草层高度与采食量、每口采食量和进食速度显著正相关(:值分别为0.500、0.612、0.533);与采食速度显著负相关(r值为一0.567)。、J身草层高度在16cm左右时,时限采食量达到或接近最大水平,即干物质陀.3Ikg/4h,大于或小于此高度,采食量均呈下降趋势。每口采食髦和进食速度随草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草层高度变化时,首先调竹每日采食量进而通过进食速度来影响采食量大小。可以说每日采食量是对草层高度最敏感的参数。本实验条件下,草层高度为12cm左右时,采食速度达到或接近最大水平,即68.5口/min。 (7)地上生物量与采食量、每口采食量和进食速度极显著正相关(:值分别为0.828、0.897、0.858)。采食量、每口采食量和进食速度随地}几生物量的增加而大幅度的增加。采食量、进食速度和每口采食量二昔‘。地h生物量间的R“值递增:每口采食量是反当家畜采食行为中最为关键的参数,它可以作为测试采食行为各项指标的最基本依据。 (8)各放牧小区的相对生长速率均大于对照小区的相对生长速率,放牧率偏低的PZ小区相对生长速率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是反映草地植被结构的参数,可作为确定最适放牧率的指导参数,由此可以确定适于牧草生长的最适放牧率,本实验条件下为83一95头/ha。如果每年放牧按!20d、每天放牧4小时算,放牧率应为0.69一0.79头/ha。 (9)在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饲养条件下初生公犊、6月龄公犊、12月龄公牛、18月龄母牛和成年母牛体重分别为37.2 kg、157.3 kg、192.1kg、304.5 kg、356.8 kg。 (10)当年犊牛体重增长和体长、体高、胸围生长的最适数学模型均为3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程度均较好,决定系数R“在0.9814到09958之间,并且回l门方程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所拟合的曲线回归万程是叮靠的.可以用来预测放牧犊牛各月龄的体重及体尺。 仁11)除当年犊牛外,其它年龄组牛5月份开始体重逐渐增长,10月份达到峰值,至翌年4月末前基本处于掉膘阶段,体重变化动态呈单峰值曲线,并且体重增减趋势基本一致。当年公犊最大体重出现在实验期末期。(12)放牧牛均有一个明显的日增重高峰期,成年母牛和当年犊牛峰值在7月份出现,分别是0.779k岁d和1 .843k留d;二岁母牛和一岁母牛的峰值在8月份出现,分别为o.98k岁d和1 .477k留d。当年犊牛开始减重期出现在12月份(一0.025k留d),其它年龄组牛开始减重期出现在:11月份。成年母牛随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所表现的“夏饱、秋壮、冬瘦、春乏”格局较其它年龄组牛更加突出,影响了母牛及时受胎,延长了放牧牛的产犊间隔。对4月龄以上的犊牛实行人工断乳,对母牛要及时补饲,促进母牛早发情、早配种,早生产;加强对犊牛的补饲,快速增重,缩短出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