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朝雄踞北方百二十年,继承了中原王朝的礼制文化,形成了具有本朝特色的礼制体系,与南宋共同发展着中华礼仪文明。祭礼在王朝礼制中所占分量最重,而金代祭礼几乎是无人拓荒的学术领域,本人以此为研究对象,在具体研究中以祭礼中最重要的郊、宗庙、社稷、孔庙等几项进行重点考察,并结合金代祭礼的特点,将女真旧有的礼俗纳入本文的研究范畴。本文除绪论之外,分六大部分:一、阐述金代祭礼建设及演变过程,指出金代祭礼经历了金前期的初创、金中期的发展及金后期的衰落三个阶段;明确了其中的关键阶段和重要事件,全面展示了金代祭礼演化的概貌。二、在祭天礼部分,对金代极具民族特色的俗与礼接合的祭天方式进行考察,将金代女真传统的朝日、拜天与汉化的郊天三种祭天礼纳入一个祭祀体系,进行探索性研究,纠正了有些学者关于金代“没有采纳汉族的祭天礼”的错误认识,指出金代不仅继承了华夏的祭天礼,而且在重要仪节上,往往比唐宋等朝代更加注重直承古礼,这是金代祭天礼的一个显著特点。三、在祭地礼部分,主要考察方丘祭皇地祇、社稷祭礼和山林川泽之祭,纠正了目前某些学者认为金代未设北郊方丘祭地礼的错误认识,考清金代有很规范的北郊礼;在学界已有成果基础上,又发现并纠正了《大金集礼》中的几处史料错误;另外,笔者对金代长白山祭礼进行了专门考述,得出金代长白山祭礼规格隆于五岳的结论。四、在皇家宗庙祭礼部分,对史乏详载的金代庙制进行具体考辨、解读,提出整个金代基本实行“七庙”礼制名义下的“七世之庙”的观点,并指出金代帝王对中原礼制不是全部照搬,而是根据本朝实际需要“缘情制礼”,太庙制度也曾出现过八世十二室的局面;明确了金代太庙、原庙的制度渊源及二者的区别,并对金代原庙制度进行了具体考实,认为金代“原庙”有别于“太庙”,原庙是太庙之外的另一种皇家祭祖的宗庙体系,与太庙共同构成金王朝的祭祖系统,二者在皇帝倡导孝治天下的政治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对金朝先代帝王庙、武成王庙及孔庙祭礼,尤其孔庙祭礼进行重点考察,认为金朝在相对落后的北方推行尊孔祭孔礼,实施礼义教化,不仅有利于建立理想化的礼制秩序,而且还加速了“蛮夷之地”各族人的文明进程。六、阐述金代祭礼的管理与功效,考察礼部与太常寺这两个祭礼的专门管理机构的职能,同时对礼官的选任情况加以简介;从祭礼的制度观念和行动实践两个层面揭示其实际功效;阐述金朝统治者为强化君臣等威,实施民众教化,对违礼者采取的惩戒措施。总之,本文通过追溯金代各种祭礼的思想渊源,梳理其沿革损益,解读其实践功效,探究其精神内涵,力图使读者对金代祭礼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金代祭礼的演化过程及全面认识金代社会,还有助于从祭礼的视阈来审视我国北方地区文明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