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产经营模式的日益复杂及风险管理理念的盛行,内部控制逐渐成为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相关理论在近三十余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现有学者多从公司特征、治理结构、财务状况、高管特征入手,研究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然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最终要落实到员工这一载体上。员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工作态度等因素对于内部控制运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前三项(员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构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本,该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具有不亚于传统物质资本的价值。事实上,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会受到员工主观态度的显著影响,而员工的主观态度又会因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企业只有采取合理的激励方式(员工待遇政策)来满足员工的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才能减少员工的不满情绪,端正其工作态度、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进而达到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假设员工待遇政策与内部控制质量存在相关关系,而企业的产权性质会进一步修正两者的关系。针对上述假设,本文在梳理前人文献成果、分析相关理论基础之后,对2008-2015年间共2995个A股上市公司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国企的员工待遇政策普遍优于民企,而两类企业平均内部控制质量的差距并不明显。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隶属于物质激励还是非物质激励的员工待遇政策,均能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物质激励待遇的促进效果要好过非物质激励待遇,民企的员工待遇政策相对国企而言,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参考国外KLD Research&Analytics数据库中有关上市公司员工待遇政策的评分方法,以及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职工权益保护的内容之后,本文基于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对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尝试建立了员工待遇政策的综合测评模型;其次,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员工待遇政策与内部控制质量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具体分析了物质激励待遇、非物质激励待遇及产权性质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论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认识友好型员工待遇政策的重要意义,为内部控制的强化提供了一条全新途径。本文的行文思路、研究内容按照以下顺序推导展开:第一部分:绪论。本章介绍内部控制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发展背景,分析了基于员工视角探究内部控制质量的理论、现实意义,并指出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本章内容可划分为内部控制相关文献和员工待遇政策相关文献。从国内和国外文献入手,具体分类整理了内部控制和员工待遇政策的已有研究,并总结了国外学者关于员工待遇政策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关系的认识,引出了研究方向;第三部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在对员工待遇政策、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概念界定之后,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切入点,分析高质量内部控制的价值所在。同时,以人力资本理论、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为另一切入点,探讨了员工待遇政策在现代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部分:研究假设。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针对员工待遇政策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五项假设,并进一步描述了检验模型、变量和样本数据;第五部分:实证研究。本章利用样本数据,通过改进主成分分析法、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稳健性检验来验证前述五项假设的真实性,并详细分析了员工待遇政策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本章总结了前文的研究结论,据此从政府和公司两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并针对员工待遇政策和内部控制质量相关关系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