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政府债券因具有良好的融资性,从其产生以来便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成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然而受原先《预算法》的约束,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从1995年开始便销声匿迹。2009年,为加快摆脱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不景气局面,中央重新启用了地方政府债券进行融资,由此开启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破冰之旅。从2011年上海、广东、浙江、深圳四省市地方政府债券的自行发行到2014年上海、江苏等十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债券的自发自还,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采取了逐步放开的政策。2015年,新《预算法》的实行更从法律层面上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进行了合法化,这对于规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无疑具有历史性意义。从发债规模上看,近些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量一直在持续增加,2015年更是创新高地达到3.8万亿元,其中包括地方政府推出的3.2万亿元置换债及新增的6000亿元地方债。毋庸置疑的是,未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将会继续扩容,而地方政府债券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将大大增加。因此,如何防范地方政府因过度发债而导致的信用风险是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ARIMA模型对未来江西省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进行了预测,而后借助KMV模型分析了江西省地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与发债规模之间所存在的潜在关系,从而测算出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券最合理的发行规模。在创新点方面,本文研究了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的基本情况及新的特点,并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券扩容产生的潜在影响,因而在内容上较为新颖。同时,在对江西省地方政府收入进行预测时,本文并未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法,而是选择了ARIMA模型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包含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为引言。这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基于的背景环境、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本文的结构安排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券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由于市政债券在国外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因此国外学者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如何规范市政债券的发行以及如何防范市政债券的风险。随着近些年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逐步放开,国内学者也开始从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研究转到如何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制度设计以及如何防范地方政府债券风险上来。 第二部分为地方政府债券及其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这部分首先对地方政府债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财政分权理论、公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三个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然后,本文进一步介绍了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的含义,指出了地方政府发生违约情况可能存在的主客观原因。最后,从信息不对称以及预算软约束两个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产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究。 第三部分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史、现状以及产生的影响。这部分首先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甚至曾一度被禁止发行。从2009年开始,地方政府债券开始了复苏的过程,至今已经发展到地方政府自发自还这一新的阶段,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然后,本文对2015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发行方式、发行规模以及发行限期等基本情况,并与之前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进行了一些比较,凸显了当前发行存在的新的特点。最后,文本还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扩容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四部分为国外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管理经验借鉴。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发达国家成熟的地方政府债券发展经验可以加快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完善的进程,而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在风险管理方面都有着较为成熟的制度设计。因此,这部分先对美国市政债券和日本地方公债的发展概况、运行方式进行了相关介绍,而后重点研究了美国以市场化为主导的风险管理模式以及日本以国家为主导的风险管理模式,并将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彼此之间存在的异同。最后,本文得出了三点启示:一是要深化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二是要健全地方政府债券的法律法规;三是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市场化的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制度。 第五部分为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这部分首先对国际上常用的信用风险分析的基本模型进行了相关介绍,阐明了之所以选择KMV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的原因。为将KMV模型引入到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分析上,本文根据国内相关研究的结论对该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然后,本文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得出了地方政府债券违约概率和违约距离的计算公式。随后结合了1978-2015年江西地方财政收入数据构建了ARIMA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江西2016-2018年的地方财政收入进行了预测,从而计算出江西地方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以及波动率。在确定江西省地方可担保财政收入比例后,最后计算出了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券不同发行规模下的违约概率,从而反映出信用风险的大小。 第六部分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无论是在地方政府债券的现实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的理论研究中,信用风险的客观存在性都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做好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防范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其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显得尤为重要。发达国家的市政债券风险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完善的制度设计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才刚刚起步,制度设计方面仍比较欠缺,因而需要尽快地加以完善。本文认为可以从深化分税制改革、转变官员考核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券监督管理以及完善地方政府债券的偿还和保险制度等方面入手,通过构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制度来防范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