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研究理论体系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之后传播到欧美以及亚洲等国家,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文化研究以其特有的政治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包容并接纳着斑驳多彩的文化现象,其针对大众文化、后殖民主义、性别研究等当代文化焦点,从独到的角度透视和分析社会政治的变化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新鲜准确的理论依据。但是,客观存在的地域、民族差异性使得文化研究不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绝对真理,因此,文化研究的理论倡导者特别提出和强调文化研究理论的语境化特点,即要用一种历史的、非本质的指导思想因时因地考察特定语境下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对不同国家民族的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化研究潮流进入了中国学界,正值市场经济结构的确立和成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出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新文化现象,文化研究理论不失时机地为认识和阐释这些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这使其迅速在中国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普遍的接受。但是,作为舶来品,文化研究在理论接受过程中,学界出现了许多机械性地照搬理论,甚至是误读理论的情况,这些对于中国的文化研究发展是不利的。于是乎,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经验,中国的文化研究理论也迫切需要进行本土化建设,这样才能够准确地切入现实,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做出及时而正确的解答。本文就以文化研究的语境化理论为突破口,论述了文化研究中国化建设的过程,总结了经验和成果,提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研究仍然要继续语境化的发展方向,恰当地处理好全球化与语境化的辩证关系,保证文化研究理论在中国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使文化研究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文化研究事业服务的观点。围绕这一观点,对文化研究语境化理论本身的发生、发展和与中国语境的磨合过程进行梳理,真确认识文化研究对中国学界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利弊,分析指出中国文化研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促进文化研究在中国语境下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