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虚构写作兴起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后来其影响力走出美国扩散到全世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非虚构写作传入中国起,便与新闻领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闻行业面临动荡与变革的新媒体时代,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出现了新的特征、新的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中国新闻写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梳理清楚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新闻领域的关系,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了促进“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良性发展的必需。本文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获取启发,从信息生产所涉及到的传播者即作者、讯息即非虚构作品、媒介即非虚构写作品写作平台三个层面对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细致地剖析。首先,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存在使得记者的角色认知得以回归,促进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非虚构写作的慢新闻报道方式是“后真相”时代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尊重,写作题材范围的广泛性弥补了新闻记忆的空缺;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建设也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及新媒体涉足公共话题讨论的重要工具。另外,新媒体时代也为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传统媒体特稿式微及高校非虚构写作课程的设置为其提供了优秀的实践者;转型期高速变革的社会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优质信息获取难度的增加也进一步激发了受众对非虚构写作的青睐;高质内容价值的回归及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非虚构写作创业提供了便利。但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目前还面临着内容产出缓慢、优质内容不足、变现途径不畅等问题,且浸入式采访及其对文学写作手法的重视造成了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见的矛盾。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内容质量、作品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以及平台盈利方式探索三个层面提出了未来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