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研究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chen1155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虚构写作兴起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后来其影响力走出美国扩散到全世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非虚构写作传入中国起,便与新闻领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闻行业面临动荡与变革的新媒体时代,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出现了新的特征、新的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中国新闻写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梳理清楚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新闻领域的关系,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了促进“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良性发展的必需。本文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获取启发,从信息生产所涉及到的传播者即作者、讯息即非虚构作品、媒介即非虚构写作品写作平台三个层面对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细致地剖析。首先,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存在使得记者的角色认知得以回归,促进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非虚构写作的慢新闻报道方式是“后真相”时代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尊重,写作题材范围的广泛性弥补了新闻记忆的空缺;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建设也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及新媒体涉足公共话题讨论的重要工具。另外,新媒体时代也为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传统媒体特稿式微及高校非虚构写作课程的设置为其提供了优秀的实践者;转型期高速变革的社会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优质信息获取难度的增加也进一步激发了受众对非虚构写作的青睐;高质内容价值的回归及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非虚构写作创业提供了便利。但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目前还面临着内容产出缓慢、优质内容不足、变现途径不畅等问题,且浸入式采访及其对文学写作手法的重视造成了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见的矛盾。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内容质量、作品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以及平台盈利方式探索三个层面提出了未来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发展的建议。
其他文献
【正】 我们到达了一个无限的新世界,因为我们所看见的每一个行动都包含思考、感情以及新旧感觉之间的一个无限的联系…… ——泰纳 在未来的中国文学史上,这一代青年批评家
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工作,更是房建开放商注重的工作之一,而且质量控制贯穿房建工程施工的整个环节,对房建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
“当岁月流逝,所有东西都消失殆尽时,唯有空气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布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这样写道。在很多时间里味道是承载一种价值观念的体
目的:研究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食管癌、30例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猪肉需求市场也是如此。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消费普通的猪肉产品,他们开始追求更加安全、健康的猪肉产品。但是目
<正>众所周知,红虫是鳗苗培育的最佳开口饵料。由于红虫本身携带有较多污物及致病菌,养殖场购进红虫后,都必须通过暂养漂洗使污物排净,投喂前还要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消毒
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已有的空域和机场可用资源不能完全满足航空业的发展需求,航班在现实运行中,未能按计划运行的航班时常出现,导致非正常航班产生且难以避免。文章针对当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声乐艺术的教学也随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歌剧演唱作为声乐演唱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践性特征对于声乐演唱者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