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想让人民吃的安心,必须要在食品安全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给国际民生带来了广泛的困扰,是重要的政治问题。1995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是我国为改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立法,但从2008年发生的奶制品污染事件开始,各类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续不断的冲击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心理底线。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是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源之一,通过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质量信息标签来实现事前质量保证和事后责任追溯,将有助于缓解食品市场失灵现象。食品质量保证标签(有机标签、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标签)可实现事前质量保证,是供消费者能够选择购买到合格安全食品的重要衡量标准;食品可追溯信息标签(种植可追溯信息标签、销售可追溯信息标签)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事后责任追溯的最佳途径之一。针对如何科学有效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支付意愿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偏好为出发点,来探索缓解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有效渠道。本文在高度总结概括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以烟台苹果为例,先后通过实施随机n价拍卖实验和菜单选择实验,估计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保证标签和食品可追溯信息标签的支付意愿,进而构建Logit模型考察各种食品质量信息标签之间的交互关系,并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分析向实验参与者介绍关于食品质量保证标签和食品可追溯体系知识这一信息干预方式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与常规苹果相比,消费者普遍愿意为贴有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苹果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偏好顺序为:有机标签>种植可追溯信息标签>销售可追溯信息标签>企业品牌标签>合作社品牌标签>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消费者对有机标签和可追溯信息标签的意愿支付水平,而对企业品牌标签、合作社品牌标签、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偏好影响相对较小。(2)针对不同的食品质量信息标签,消费者表现出来的支付意愿是有差异的;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支付意愿通常会受到消费者的个体特征、标签了解程度、食品安全关注度、自身健康关注度等的显著影响。(3)六种食品质量信息标签中,有机标签具有最高的选择频率;相较于合作社品牌标签的选择频率,消费者选择企业品牌标签的频率略高;接受信息干预的受访者选择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频率均高于未接受信息干预的受访者。(4)有机标签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替代关系,与品牌标签之间存在单向互补关系;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品牌标签之间存在单向互补关系;企业品牌标签与合作社品牌标签之间存在双向替代关系;种植可追溯标签与销售可追溯标签之间存在双向互补关系。(5)有机标签与两种可追溯标签之间均存在双向替代关系;在参照组和实验组,农产品地理标签与可追溯信息标签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在参照组,两者不存在任何关系,在实验组,可追溯信息标签可以单向替代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标签与可追溯信息标签之间存在双向替代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采用非假想性随机n价拍卖实验构造现实生活中的购买情景对产品属性的支付意愿进行衡量,采用假想性菜单选择实验对产品属性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研究,将假想性实验与非假想性实验方法各自的特点进行有效结合,进而探索出一种新型的估计消费者偏好的方法。(2)基于随机n价拍卖实验估计得出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支付意愿,设计并实施菜单选择实验,探究各种食品质量信息标签之间的交互关系。(3)将接受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知识的消费者划分为实验组,不接受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知识的消费者划分为参照组,以此来分析信息干预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