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电烧伤中,电接触时间越长,电压越高,电流强度越大越危险,高压电烧伤不仅会造成当时的电热损害,还会出现渐进性的损害,直接危害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电烧伤中,高压电烧伤损害最为严重,常常危及伤者的生命安全及组织和器官功能。因此,探讨高压电烧伤的损伤机制,探索高压电烧伤良好的诊治方法,可降低高压电烧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高压电烧伤的救治水平。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研究发现,高压电烧伤后所发生的渐进性损伤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在渐进性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微循环障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循环在电烧伤后,主要表现为微血管的损伤和微血流的障碍。目前,在高压电烧伤之后血清酶活性改变的研究方面,研究较多的是对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的活性,而对于高压电烧伤后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变化的报道则很罕见,本研究建立动物实验模型,通过检测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清LDH、MPO的浓度的改变,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药物注射治疗,目的是为了研究高压电致伤的相关特点和探讨UTI治疗高压电击伤的可行性。方法:1实验动物的分组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80只SD大鼠(河北医大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为1411032)分为三个组,分别为假高压电烧伤组(简称对照组)、高压电烧伤生理盐水治疗组(简称电伤组)、高压电烧伤UTI治疗组(简称治疗组),每组有60只大鼠。每个组再按照观察时间的不同而分为六个时相组:电伤前15分钟、电伤后5分钟及电伤后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每个时相组10只。2实验前的准备:把大鼠依次进行编号,并将每只称量重量,并于前胸部位、左上肢、右下肢脱毛待实验用;准备实验用品。3制作实验模型:将变压器与调压器进行连接。依照大鼠每公斤体重40毫克的剂量予其腹腔注射水合氯醛溶液以麻醉,待大鼠麻醉成功后,将其四肢固定仰卧于电击实验台之上,将两个电极片(1cm×1cm大小)贴到大鼠的右下肢、左上肢脱毛区。调节升压器至输出电压为2千伏,使高压电流通过大鼠,持续时间为3s,对照组连接电线,不接通电源,进行假电模型的制作。电后5分钟,治疗组予1%UTI(2m L/kg)腹腔内进行注射,对照组及电伤组予2m L/kg生理盐水腹腔内进行注射。4标本的采集、保存:模型制作成功之后,将大鼠开胸,于心脏内抽取4m L血,置于无菌试管之中,静置30分钟,可见血清析出,然后以3000r/min离心10分钟,将上清液放入Eppendorf管中,-70℃保存。5指标检测: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每时相组血清LDH、MPO浓度。6数据处理:用SPSS 13.0,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LSD-t)。以P<0.01为显著性检验水准。结果:1血清LDH含量变化电伤组LDH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主效应F=304.321,P<0.01);电伤组LDH含量受电伤后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71.338,P<0.01),电伤后5分钟-8小时各时相均高于本组电伤前值(P<0.01),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治疗组LDH含量总体低于电伤组(主效应F=199.753,P<0.01);治疗组LDH含量受电伤后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88.457,P<0.01),治疗组电伤后5分钟-8小时各时相均高于本组电伤前值(P<0.01)。2血清MPO含量变化电伤组MPO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主效应F=362.545,P<0.01);电伤组MPO含量受电伤后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112.350,P<0.01),电伤后5分钟-8小时各时相均高于本组电伤前值(P<0.01),且呈逐渐增高趋势。治疗组MPO含量总体低于电伤组(主效应F=289.452,P<0.01);治疗组MPO含量受电伤后时间变化影响(主效应F=85.342,P<0.01),电伤后5分钟-8小时各时相均高于本组电伤前值(P<0.01)。结论:1高压电烧伤可导致大鼠血清LDH增高,且其趋势在8小时内逐渐上升。2高压电烧伤可导致大鼠血清MPO增高,且其趋势在8小时内逐渐上升。3高压电作用于机体,使LDH、MPO升高,促进了炎症反应,并对微循环造成影响。4 UTI能够抑制大鼠高压电烧伤后LDH、MPO的生成,从而减轻其炎症和微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