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松散、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民生问题突出、城市生态承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是支撑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领域统筹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建设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求保持动态协同,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有研究对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尚不够全面。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驱动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的研究亟待深入。因此,论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演变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是对现有基础设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的有益补充。研究结论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围绕“理论→方法→策略”的逻辑展开。在理论研究中,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以及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性,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欧氏距离等建模手段,定量化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现状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在策略的研究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化测评结果相结合,提出基础设施规划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梳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演变历程,提炼基础设施在煤炭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在煤炭工业恢复调整阶段,基础设施呈现出“以矿带城、城乡分离”的特征;在煤炭工业转轨阶段,基础设施表现为“矿、城、乡”分离的特征;到了煤炭工业市场化阶段,基础设施则具备了“矿城分离、城乡统筹”的典型特征。此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呈现出“城进、矿退、乡升”等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管理体制、经济社会、空间、生态以及政策法规可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2)从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产生的影响,探讨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并从引导作用、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和调控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强度和机理也不相同。(3)引入模糊评价理论、欧式距离函数以及一种基于加权欧式距离和拉格朗日系数(WED&LC)的优化算法,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各类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评价、城乡一体化与基础设施协同关系评价三个维度。通过以上三种定量化分析手段,为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的提出提供量化依据。(4)选取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阶段的成长型和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永城市和枣庄市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成长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响应程度高于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同时,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程度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度,确定交通和能源类基础设施为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导类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揭示了基础设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首先,在成长型及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的评价结果,提出基础设施分类规划引导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永城市及枣庄市的基础设施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次,在分析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相关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构建矿城协同的管理体制、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以及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研究结论可为永城市和枣庄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该论文有图73幅,表31个,参考文献25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