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资产减值是准则制定机构、会计理论界、企业管理者和商业媒体都很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长期资产数额巨大,其减值损失对资产的账面价值、会计收益、资本市场上的股票收益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其会计处理离不开估计和预测,企业可能会利用各种判断进行盈余管理。为了规范实务中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颁布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我国在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范围,由四项扩大到八项,除长期投资外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三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使我国企业在大部分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问题上也有了依据可循。但我国的资产减值规范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而国内学者对长期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不多。本文希望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够对我国长期资产减值相关规范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本文首先讨论了资产减值相关的理论问题,指出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理论基础。然后比较分析了SFAS No. 144《长期资产减值和处置的会计处理》和IAS No. 36《资产减值》中有关长期资产减值的规定,重点分析了两者在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上采取的不同方法和原因,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国会计制度借鉴之处。而后本文分析了深市上市公司2001年对长期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发现大部分公司都计提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数额十分巨大,但提供的会计信息很少差异又很大,能否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很令人质疑。实务中减值的会计处理并不尽如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不完善。最后本文在公司实际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准则SFAS144和IAS36的相关规定,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长期资产减值相关具体规定一一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改进提出了一些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