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儿是跨越西北甘、宁、青、新四省区,由回、汉、撒拉、保安、东乡、土、裕固和藏族作为传唱主体而享有的一种特有的山歌和民俗文化,作为西北民族文化的缩影,花儿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网络或民族文化系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初,随着花儿专著的公开发表以及大量花儿唱词的搜集整理,西北特有的山歌花儿在学术界引起了关注,学者们相继从花儿的历史、音乐、文学、民俗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因为中国民间文学界热点转向民俗学研究,对花儿的研究也转入高潮,但事实上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综观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文学的、音乐的、语言的、美学的诸方面的研究,都是花儿这个整体文化的一个肢体,但如果研究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我们对花儿的认识,还只是窥冰山之一角。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力求深入到花儿的“活态世界”之中,探求它的传承、发展,于人、群体、族群之中特殊的互动关系和变化,给它以准确、较全面和“立体”的透视和理解。本文共分六章。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是花儿搜集整理史、学术史的回顾,是一种学术上的梳理;第一、二章属第二部分,是从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角度探讨花儿生成的各种内外因素;第三、四、五、章属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探讨花儿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传承和发展的,花儿演唱的场域及演唱主体,演唱传统中逐渐形成的各种仪式和规范,长期的花儿演唱传统是如何模塑一代又一代花儿歌手的,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歌手是如何传承的,第六章针对花儿和花儿会变异及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工作进行了探讨。通过上述初步研究,我认为花儿是河湟地区历史和自然文化生态环境下产生的必然产物,是在多元文化系统中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形成的丰富的民间文化,是河湟地区民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是人们最主要的精神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他们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