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其它部位,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病,具有侵袭、种植的特点。主要引起不孕(50%以上)、痛经、慢性盆腔痛。目前治疗主要采用激素和手术治疗,但效果均不佳。EMs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病因及病程发展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病因学包括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和经血逆流学说等。目前,各种关于病因的学说均不能全面解释EMs的发病异质性、遗传易感性的特点。随着EMs相关基因研究的进展,已证明EMs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遗传性复杂疾病,涉及多个致病和(或)易感基因,这些基因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反应及预后。
目前,EMs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的理论已得到公认,已有研究证明,在患有EMs病人行腹腔镜术后,若长期给与达那唑等抑制性激素分泌药物后复发率明显降低;术后恢复性激素水平的患者,复发时间及病变程度随着卵巢功能的活跃而增强,且异位内膜的生长和侵袭力的大小随性激素的改变呈相同的变化。各种关于性激素代谢机制与EMs的研究引起人们开展了很多EMs与性激素代谢相关基因SNPs研究,目的分析了解EMs与性激素代谢相关的4个候选基因5个SNPs位点单个SNP位点及SNPs-SNPs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中国南方汉族妇女人群EMs的易感性。
方法:收集931例样本(432例病例组,499例对照组),实验组为广州市珠江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方医院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妇科住院病人,籍贯为中国南方汉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EMs患者432例,对照组为同期珠江医院妇产科手术及病理证实无EMs的妇女499例。取两组妇女外周血2ml。应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RM)技术对与性激素代谢有关的4个候选基因5个SNPs进行等位基因分型。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对照组和病例组间的各基因型分布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和95%可信区间。在基因基因联合作用分析中,以两基因多态位点的纯合野生型多态作为参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同时携带两个风险基因多态位点的患病风险及95%可信区间。通过同时将基因多态位点变量,基因多态×基因多态变量放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基因间的乘法交互作用。所有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双侧P<0.05标准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单基因位点分析中发现:PR基因rs1042839多态性位点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频数分布有统计学差异;
2.在比较纯合野生型多态和杂合/纯合突变基因型多态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频数分布差异发现,ERa基因rs9322331多态性位点和PR基因rs1042839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多态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4.367、7.911,P值分别为0.037、0.005;
3.以纯合野生型基因多态对照,将所有多态位点放入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杂合子/纯合突变型多态位点患病风险及95%可信区间。对PR基因rs1042839多态性位点,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TT基因型发生疾病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3.316倍,其95%可信区间为(1.296-8.484),P=0.012。其它多态位点与疾病发病风险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分析基因交互作用结果表明:rs9322332和rs1042839两基因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研究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EMs4个候选基因5个SNPs位点、SNPs-SNPs相互作用的分析结果显示,PR基因rs1042839多态性位点与EMs患病风险相关,rs9322331及rs1042839多态性位点是疾病的易感基因。SNPs-SNPs相互作用与EMs无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