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198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流变论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凝以其富于变化的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其中犹以从清新秀雅的《哦,香雪》(1982)到冷峻阴森的《玫瑰门》(1988)的转变为甚。创作于同一时代(80年代)的两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过渡的跳跃性,不禁引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究关于导致这种显著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关于铁凝80年代创作风格转变的研究成果累累,但笔者认为仍有必要将此论题加以拓展,一方面是关于铁凝8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过程与特点需要进行系统地梳理,另一方面则是对创作风格转变的缘由探析有待于论证及补充完善,最后则是关于铁凝8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转变的意义的探究也是近年来铁凝研究的一大不足,因此,本论文以作家铁凝80年代(1975-1989年)小说创作为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与综合等方法,重点探究作家铁凝8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的表现、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创作风格流变的原因与意义等内容。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分为三章。绪论部分简要叙述论文的研究现状,在前人研究现状的局限中提出论题以及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并简要论述铁凝80年代创作风格的表现。第一章,铁凝创作风格的变化及其表现。以80年代前期(1975—1984)、中后期(1985-1989)为叙述线索,以题材、语言、整体格调、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为叙述视角,对创作风格的变化及表现进行探析,归纳出80年代前期以“清新”、“明朗”为主、间杂着“凝重”以及中后期以“凝重”、“冷峻”为主的创作风格特点,形成关于铁凝8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由“清新”到“冷峻”的叙述脉络。第二章,创作风格流变的原因探析。主要以作家阅历、个性、才情、阅读史、师承、创作观念、艺术追求等主观因素以及时代、题材、文学思潮等客观因素为着眼点分别论述铁凝早期“清新”风格的成因和80年代中后期转向“冷峻”风格的原因。第三章,铁凝80年代风格转变的意义。分别从创作风格的转变对作家个人创作与当代文坛的影响为视角,主要从铸就独特的创作个性、符合文坛创作风格总体走向、被纳入女性写作脉络的创作、塑造经典文学形象以及丰富阅读及批评视野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本文以铁凝8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为主线,即首先,得出结论,铁凝1980年代创作风格由“清新”转向了“冷峻”;其次,铁凝早期“清新”风格的形成以及中后期“冷峻”风格的形成都是各种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后,铁凝80年代创作风格的转变对铸就作家独特个性、丰富阅读与批评视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19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分别对本国的本科课程进行了改革,尽管两国国情有很大差异,但是此次课程改革都面临的相同的国际环境和挑战,文章试图在介绍两国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找到日
长久以来,我国在建设配电网时,多将满足用电需求作为目标,缺乏长远的设计规划,使配电网出现线路连接混乱、供电区重叠等问题,加大故障护理、运行难度,降低业务效率。基于此,
目的鉴别冬虫夏草真伪,以利用药安全。方法通过药材性状、显微鉴别等方法进行鉴别。结果正品与伪品、混淆品在性状、显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冬虫夏草伪品及混淆品不能
本文作者结合高中政治教学实际,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尝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以新的教学方法,处置教学问题,以形成符合课程特点的新型课程教学方式
以苯乙烯、丙烯酸酯、丙烯酸等为原料,采用功能单体引入法无皂聚合工艺制备了性能稳定的核壳型共聚物表面施胶剂(PSS)。IR、DSC、TEM分析表明,PSS有预期的共聚结构和微粒形态
美国全方位养老服务计划(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是一种成熟的医养结合模式,在运营理念、服务形式和内容、服务团队、支付体系以及适用性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