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中国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患者无论病情轻重都前往三级医院就医,使三级医院的急诊科人满为患。当急诊医疗资源不可避免的分散到非危重患者人群,整个急诊医疗体系对危重患者的接诊能力就会下降。随着急诊工作量的日益增大,手工统计的数据和信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流失,急诊医疗资料保存、收集和分析缺乏规范和效率。急诊信息管理的缺乏和滞后,导致对急诊服务流程、医疗质量、工作量和内容的评价、监控及分析困难重重。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借助无线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起一个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使急诊患者的临床数据得到有效保存及规范管理成为可能。2016年《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和2017年《医院信息建设应用技术指引》的发布,使医疗信息化管理成为新一轮医疗改革的重点。加强急诊科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的临床应用已经成为急诊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 通过本院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的院前院内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在急诊科的应用,分析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指导急诊临床工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改善科室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经本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信息化管理系统采集的急诊就诊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图表绘制,应用SPSS23.0(Chicago,I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院前急诊患者资料显示:2017年本院急诊科院前出车量为5515次,接诊患者4813人次。院前急救患者轻度2371例(占49.26%),中度1547例(占32.14%),重度645例(占13.40%),死亡250例(占5.19%)。8~10时是本院院前急救出车的高峰时间段。本院院前急救派车-出车时间达标率为99.83%、派车-现场时间达标率为99.68%。 2.院内急诊患者资料显示:2017年本院院内接诊量为151508人次;院内接诊患者Ⅰ级患者343例(占0.23%),Ⅱ级患者4895例(占3.23%),Ⅲ级患者88759例(占58.58%),Ⅳ级患者57511例(占37.96%)。17~20时为院内急诊的就诊高峰时间段。本院院内急诊不同分级患者分诊时间中位数为Ⅰ级2min,Ⅱ级4min,Ⅲ级1min,Ⅳ级1min,不同分诊等级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候诊时间中位数为Ⅰ级3min,Ⅱ级4min,Ⅲ级9min,Ⅳ级10min,不同分诊等级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前五位疾病类型依次为:神经系统急症1306例(27.13%)、创伤933例(19.38%)、循环系统急症688例(14.29%)、呼吸系统急症503例(10.45%)、消化系统急症369例(7.67%);院内急诊疾病谱中前六位疾病类型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52407例(36.86%)、消化系统疾病28338例(19.93%)、创伤13630例(9.59%)、神经系统疾病10038例(7.06%)、耳鼻喉/口腔/眼科疾病9177例(6.45%)、循环系统6784例(4.77%)。 4.院前急救病情严重程度为轻、中、重度患者中神经系统急症所占比例为最高,分别为35.39%、33.62%、38.65%,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急症所占比例最高,达77.31%。院内急诊分诊等级为Ⅰ级患者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43.97%;Ⅱ级患者中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23.98%;Ⅲ级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37.13%,Ⅳ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56.30%。 5.院前急救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81~90岁(19.87%)、71~80岁(17.68%)、61~70岁(14.61%)三个年龄段;院内急诊患者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0~14岁(27.39%)、21~30岁(18.66%)、31~40岁(12.92%)三个年龄段。 6.院前急救患者分布排在前五位地点为:江南大道中(300次,占6.21%)、江南西路(273次,占5.66%)、前进路(261次,占5.41%)、新港西路(257次,占5.33%)、东晓南路(300次,占4.37%)。 结论: 1.目前急诊医疗资源未能得到合理使用,推进急诊信息化管理和分级诊疗是优化急诊医疗资源分配的重要途径。 2.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急症是本院急诊科危重症管理工作的重点,医院应重视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