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等因素对建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zh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发病4.5小时溶栓时间窗内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颅脑CT影像学三方面资料,分析三者与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性。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显著差异的因素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将独立危险因素制作列线图预测HT发生风险,通过计算C统计量并绘制校准曲线来分析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4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发生HT的有38例(20.65%)。单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房颤病史、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早期梗死征(Early infarction sign,EIS)、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共5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T相关。将上述五个因素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IS(p=0.020,OR=2.823,95%CI:1.181-6.746)、HMCAS(0.018,OR=2.815,95%CI:1.197-6.617)、中重度脑白质疏松(p=0.016,OR=4.659,95%CI:1.339-16.207)共三个因素与HT独立相关。将最终得出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计算出C统计量为0.712(位于0.71-0.90之间),提示该模型具有中等准确度。通过绘制出的校准曲线,可以看出预测的HT发生率与实际观察到的HT发生率总体趋势相同,但存在一定误差。根据结局是否为PH2型出血转化,再次制作列线图及校准曲线,计算出C统计量为0.738,准确度较前提高,但仍具有中等准确度。结论:1).溶栓前颅脑CT上的EIS、HMCAS及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是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2).纳入EIS、HMCAS及中重度脑白质疏松三个独立危险因素制作的列线图对溶栓后HT存在一定预测价值,对PH2型出血转化预测准确度更高,但仍需要在更多的患者队列中进行改进和前瞻性确认。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所致的肺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6至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按照完全随机化的方法分为四组,实验组(共三组,每组九只)的小鼠即PQ2d组、PQ7d组、PQ14d组,一次性经腹腔注射40mg/kg百草枯建造百草枯中毒模型,对照组(共一组,九只)的小鼠即control组,与实验组同样处理,一次性经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百草枯注射后2 d、7 d
目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是存在于体内重要的晚期炎症因子。近年来,因发现其参与了脓毒症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的致病作用而成为研究热点。脓毒症(sepsis)是ICU十分常见的危重病症,其发病的根本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等是在脓毒症发病中重要的早期炎症介质。但是,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急诊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血培养结果的相关因素,为危重症脓毒症患者的早期临床鉴别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来诊后抽血培养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以及来诊时的生命体征、来诊后的首次血液化验结果、血培养的结果、是否机械通气、住院期间的预后等临床资料
目的:颅脑损伤及脑出血为常见的主要的神经外科急症,须及时急诊处置,必要时行急诊手术治疗,且预后往往较差。IL-6及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在颅脑意外患者中明显升高。本文拟通过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分析,探究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通过早期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水平对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为日后从分子层面对颅脑损伤及脑出血的继发性损害进
目的:确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在早期预测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损伤发病率及28天死亡率方面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成年脓毒症患者815例。分别收集患者在诊断脓毒症24h、48h及72h的外周血常规,并计算NLR比值。研究的主要结果是脓毒症相关AKI、ARDS、DIC、ALF的发病率。次要终点是脓毒症合并器官
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严重的血管事件之一。由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能够进行有效干预的时间很短,所以迅速鉴别诊断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指南推荐的诊断方案:急诊室内,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 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尽最大限度缩短进院至溶栓或取栓治疗时间(2018AIS指南)。有一部分患者因为诊断延误,或影像学诊断不明确而导致治疗不及,这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偏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出凝血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非老年患者间的差异,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1月31日间收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年龄<65岁为非老年组,年龄≥65岁为老年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生存资料,及诊断脓毒症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出凝血指标、炎症指标、DIC评分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
目的:ARDS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常见的危重疾病,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凝血激活过程在ARDS发生及其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对于凝血指标和不同病因导致ARDS患者的相关性研究并不深入。本研究旨在探讨非肺源性脓毒症及肺部感染导致ARDS患者凝血指标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凝血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找到和病因相关具有预测预后价值的凝血指标,进而早期干预。方法:纳入2017年07月至2019年06月中国医科大
目的:皮肤创伤愈合是由一系列复杂分子事件组成的生理过程,角质形成细胞(human keratinocytes,h KCs)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皮肤的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调节组织稳态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成人皮肤创伤愈合往往会产生瘢痕。而对于孕早中期胎儿,皮肤创伤可以无瘢痕愈合。微小RNA(micro RNA,mi RNA)作为一种转录后调控因子,它的表达与皮肤无瘢痕愈合有着显著的相
深度教学需要以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为实践起点。教材知识具有意图性存在、学科性存在与学习性存在三种深层样态。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应以这三种样态为基础,追问教材知识的主体意图、学科结构与学习深度,并通过体验与判断、拆分与对比、还原与创设三种策略予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