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UDCA及美沙拉嗪联合应用与单用美沙拉嗪治疗轻至中度的活动期UC患者对比,观察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40例轻、中度UC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A组)20例,试验组(B组)20例。同期,从体检健康者中随机选取健康对照20例,设为健康组(C组);另外选择20例轻度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设为熊去氧胆酸常规应用组(D组)。A组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剂量为1g/次,4次/日;B组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熊去氧胆酸软胶囊,200mg/次,2次/日;C组不予以治疗措施;D组给予口服熊去氧胆酸软胶囊,200mg/次,2次/日。分别在基线期、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根据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收集A组及B组的Mayo评分、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BDQ)评分(包括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和社会能力)。四组患者分别留取新鲜粪便样本,应用16s rRNA细菌检测方法检测粪便菌群;同期,抽取A组、B组及C组清晨空腹时的肘静脉血,常规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23、IL-17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及A组治疗4周后,两组的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组Mayo评分未明显低于A组(P>0.05),但B组的Mayo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及A组治疗4周后的IBDQ总分值均明显上升(P<0.05),其中B组治疗后的IBDQ总分值、社会能力值及全身症状值的改善上优于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及A组的情感能力值和肠道症状值虽然均较基线期上升,但两组之间的变化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治疗后的IL-23值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及变化率皆无明显差异(P>0.05);B组和A组治疗后IL-17值明显下降(P<0.05),且B组治疗后的IL-17值明显低于A组,其变化率同样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4周后,变形菌门较A组显著降低显著减少(P<0.05),厚壁菌门的增殖定殖较A组显著增多(P<0.05),B组及A组在治疗后,放线菌门、梭杆菌门下降,但B组及A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4周后,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较A组显著降低显著减少(P<0.05),B组及A组在治疗后,罗斯氏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及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9均有下降,F.prausnitzii有所升高,但B组及A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疗效优于单用美沙拉嗪,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细胞因子IL-17以及恢复短链脂肪酸相关菌群及抑制部分促炎菌群的占比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