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从煤层气开发热门区域选择无烟煤、高挥发性烟煤、中挥发性烟煤、次烟煤和褐煤共5种煤样来进行不同含水状态纯气体和混合气体吸附实验、数学模型拟合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并将三者相互印证,以研究不同煤阶煤样对于各种纯气体和混合气体吸附性质,为今后不同地区不同煤种条件下煤层气的开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实验测量、数学模型拟合到分子动力学研究阶段,均将含水煤样中的水分作为单独的因素来研究。应用体积法实验测量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煤层气开发热门区域选择无烟煤、高挥发性烟煤、中挥发性烟煤、次烟煤和褐煤共5种煤样来进行不同含水状态纯气体和混合气体吸附实验、数学模型拟合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并将三者相互印证,以研究不同煤阶煤样对于各种纯气体和混合气体吸附性质,为今后不同地区不同煤种条件下煤层气的开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实验测量、数学模型拟合到分子动力学研究阶段,均将含水煤样中的水分作为单独的因素来研究。应用体积法实验测量吸附数据时:实验前理论分析水的四种状态(平衡水、毛细水、固有水、吸附水),并且通过合理的简化(烟煤与无烟煤的平衡水分被认为等于煤层水分,低阶褐煤的平衡水分结果应用修正系数,以近似真实的固有水分)降低对吸附数据的影响;实验中做好水分处理、简化与计算;实验后误差分析降低影响(不考虑吸附膨胀,同时做好不确定度分析)。引入SLD理论构建数学模型时:为溶解度最高的CO2预处理含水煤样数据,其他气体分配修正系数,并且为5种煤样进行相检查分析。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构造典型煤样模型时:加入适用于本文含水率的水分子于煤分子模型的上下煤层。通过修正的SLD模型来预测不同煤阶煤样纯气体吸附等温吸附曲线,为每种煤样每种纯气体吸附引入了PR-EOS协体积修正系数,绘制了预测偏差图进行校正,使得拟合度高于现有数学模型;修正的SLD模型同时用来预测不同煤阶煤样混合气体吸附(包括二元混合气体和三元混合气体)的等温吸附曲线,为相互作用的气体组合引入了相互作用参数Cij,将系统的混合气体吸附行为关联在一个实验误差标准偏差内,同时允许在实验不确定性范围内,稀释混合物中吸附较少的成分相互关联,使得使用范围更广,同时拟合度高于现有其他数学模型。通过构建基础的原子模型(C、H、N、O)、分子模型(CH4、CO2、N2、C2H6)和实验测定的C、H、O、N、S五种元素相符的修正版wiser模型,用构建的煤分子模型直观展现了不同压力不同含水量下的气体分布三维立体图和二维平面图,之后模拟计算出了浓度分布、均方位移、能量分布和简易等温吸附曲线来和实验数据和数学模型相互印证。通过实验手段、数学模型和分子模拟互相印证,结合水因素单独处理带来的准确度的提高,得出结论:(1)改进的SLD模型可以在较宽的压力和温度范围内拟合不同煤阶煤样不同含水状态的纯气体吸附等温线。为了在较宽的压力范围内提高拟合度,需要引入SLD-PR协体积参数,这有效地改变了吸附相密度。PR-EOS协体积的引入改进了过量吸附和吸附质相密度预测,使得SLD模型的拟合度更高;改进的SLD模型拟合混合气体等温吸附曲线的优化表示需要合适的相互作用参数Cij。Cij参数的使用允许在实验不确定性范围内,稀释混合物中吸附较少的成分相互关联。(2)分子动力学构建的典型煤分子模型可以直观展现了不同压力不同含水量下的气体分布三维立体图和二维平面图。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出方法的浓度分布、均方位移、能量分布和简易等温吸附曲线来和实验数据和数学模型相互印证,印证结果和实验结论符合。(3)在相同的吸附压力条件下,气体的吸附量随着煤阶的增大而增大,且不同煤阶煤样的等温吸附曲线类似,气体处于气体状态时,随着平衡压力的增大,煤样的过剩吸附量逐渐增大;(4)含水煤样中CO2的吸附量明显小于干燥煤样,其他气体含水煤样中的吸附量和干燥煤样中的吸附量差别不大;(5)温度相同时:CO2吸附量远大于CH4、N2、C2H6,CO2相对于其他三种气体,吸附优势明显。在吸附过程中,CO2与煤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更强,占主导作用。干燥煤样中C2H6、N2、CH4的吸附能力相差不大,但在含水情况下,吸附能力差别明显增大。
其他文献
手性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作为一种新型碳纳米功能材料,不仅具有可调的发射波长、优越的光稳定性、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具有手性,使其在生物、化学和医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拓宽CQDs在靶向成像、手性催化、手性识别和手性检测等领域的应用。针对目前手性CQDs制备不成熟、发射波长较短和手性来源机制不明确等问题,本论文旨在采取手性立体结构继承的策略,选用不同
高锰、铝含量的奥氏体单相Fe-Mn-Al-C钢具有强度高、密度低、冲击能量吸收值高、塑性伸长率高、可时效强化等优点,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汽车结构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在热处理过程中,Fe-Mn-Al-C钢能够发生多种相变过程,如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奥氏体中析出κ-碳化物以及β-Mn相。κ-碳化物是一种面心立方的钙钛矿结构碳化物,它的析出能够提高钢的强度,同时,由于其具有与奥氏体接近的晶格常数
新形态下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三全育人",这类课程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本文试图探索在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中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以提升育人效果。通过理论研究来厘清理念,通过调查来分析课程育人的现状,通过实践来探索有效的育人方式。提出构建基于"三全育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中包括课程育人从传统课堂拓展至学生社团等生活空间及网络空间,课程群内多门课程协同育人实现项目情境的呼
中部槽是刮板输送机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刮板输送机的工作可靠性及使用寿命。近年来,有关中部槽的摩擦学问题研究多从单因素角度分析对于中部槽磨损的影响,然而,刮板输送机中部槽的运行工况复杂,影响磨损量的因素较多,对于多因素耦合作用影响研究十分必要。中部槽在运输过程中承受了来自煤、矸石、刮板链及刮板的摩擦作用及冲击,磨损过程中受到煤散料、中板材质及工况等多因素的制约,严重的磨损失效及断裂,极
在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大势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号召下,煤炭行业必须加快解决煤炭低碳化利用和碳去除技术问题,而固液分离技术又是实现煤炭清洁低碳化利用的前提和保障。目前面向矿物脱水已有技术、方法及设备运用于生产,然而,针对滤饼结构及渗流机理的研究却依旧欠缺,严重制约了固液分离理论和工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真空过滤试验、滤饼结构表征、渗流数值模拟、渗透率模型推导为主线,从滤
煤炭在我国化石资源中占比最大,这使得我国极其重视对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优质煤种的大量消耗,对低阶煤资源的高效利用日益引起关注。众多研究表明,高效热解技术是实现低阶煤充分利用的最有前景技术之一。热解反应极其迅速,且对停留时间要求严格,因此本课题选择下行床作为低阶煤热解反应器。考虑到计算机模拟在现代化工工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本论文主要从数值计算的角度展开相关工作。首先基于体积通量观点分析了下行床
油页岩属于沉积岩,矿物的天然沉积和排列造成其在物理、传热、渗透及力学特征等方面表现出较强各向异性。油页岩原位开采是指油页岩在地下实施高温干馏,在这个过程中油页岩物理力学特征各向异性随温度改变,这将会影响油页岩原位注热开采过程中温度传导规律、渗流规律、污染物迁移规律和井筒稳定性。因此,揭示实时高温作用下油页岩的热物理特征、渗透特征、力学特征、变形特征各向异性演化规律对油页岩原位开采高效进行具有重要意
煤系气是指与煤系地层有关的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统称煤系三气。我国石炭-二叠系地层广泛发育着煤层气、页岩气、砂岩气复合成藏的煤系气藏,对于该类气藏实施多层合采可有效提高单井产气量、储量动用程度、开采年限和产气率等。但目前煤系气的开采主要以煤层气为主,而对复合储层煤系气合采的研究与应用较少。煤系气在复合储层中的运移规律与在单一储层中不同,其不仅存在层内流动,还存在层间流动,并且两者耦合作用,其
岩体作为由连续介质完整岩块和非连续结构面组成的离散介质,完整岩块间的相互作用需通过结构面非连续特征而发生相互作用。结构面除了使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不连续性、不均匀性等特征外,结构面还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结构面决定了岩体的潜在破坏模式。对于岩体工程中常见的无充填张开型和充填软弱介质的结构面,其抗拉强度较小,一般认为结构面不具备承受拉向载荷的能力。在压剪载荷作用下,岩体将发生多种沿结构面的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