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换毛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为研究典型季节性换毛动物在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过程中,如何不断增强毛皮的保温性能,以松鼠东北亚种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其在气候渐冷的秋季换毛期,随着被毛长度的时间梯度变化,毛皮保温性能的相应变化。于2011年8月10日至2011年12月15口期间,利用不定期采样方法对哈尔滨室内养殖的松鼠东北亚种(Sciurus vulgaris manchuricus)进行取样,每次采集松鼠皮2-3张,共30张,期间观察皮板颜色随采样时间后移的变化。同时选取每张松鼠皮的背臀部样本作为毛皮传热系数的待测样本,用以测定不同换毛阶段的毛皮保温性能。在每张松鼠皮的头部、背中部、臀部分别采集直针毛和绒毛各5根,左右耳部簇毛各3根,用以比较不同换毛阶段的耳部簇毛长度、各部位新生被毛长度和毛根出现无髓段的被毛比例。对在2011年8月10日和2011年12月15日所采集的头部、背中部、臀部、腹中部和尾中部的直针毛和绒毛,观测了毛长度、毛细度、髓质细度、髓质指数、鳞片类型与排列等形态结构指标,以进行夏季被毛与冬季被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的冬季被毛完成生长的顺序为:臀部—背部—颈部—头部—体侧、后肢—前肢;(2)随着秋季的持续,各部位冬季被毛长度、耳部簇毛长度、毛根无髓段被毛比例不断增加,毛皮传热系数不断减小,当被毛结束生长时,毛皮传热系数达到恒定;(3)背中部冬季直针毛各类型鳞片的长度和所占比例排序为:冠状型+杂波型+规则扁平型>长瓣型>宽杂瓣型>过渡型2>过渡型1>类扁平型:绒毛各类型鳞片的长度和所占比例排序为:冠状型>长瓣型>过渡型>类扁平型;(4)各部位冬夏季直针毛的髓质指数排序皆为:背中部>臀部>头部>尾中部>腹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