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是东北地区优势药用资源之一,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其皮肤作为与栖息环境直接接触的器官,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天然防御系统。目前对东北林蛙皮肤的研究多集中存营养成分的比较以及皮肤活性肽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而有关应激状态东北林蛙皮肤及皮肤腺组织结构及腺体变化研究却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用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学方法比较观察应激状态下东北林蛙皮肤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及皮肤腺的分布特征变化,为进一步了解东北林蛙等两栖类皮肤和皮肤腺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及两栖类与其栖息环境的适应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铁力地区的东北林蛙为研究材料,应用组织切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东北林蛙在正常状态、低温胁迫、电刺激及淋巴囊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皮肤组织形态学及皮肤腺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东北林蛙不同部位皮肤厚度、细胞层数、腺体分布及色素细胞分布密度等均有差异。各部位背侧面皮肤总厚度较腹侧面厚。东北林蛙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在表皮与真皮之间散在分布形状不规则的色素细胞,且背侧面颜色深体积大。颗粒腺多分布于背部,且后肢背侧及躯干背侧褶处分布最密集,腺体最大。粘液腺广泛分布于全身各部位,以腹部粘液腺分布为多。低温胁迫下的东北林蛙皮肤总厚度比正常状态下厚,且在头背侧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颗粒腺长径、短径的长度比正常状态小。统计学分析表明,上肢背部的短径有极显著性差异,其它均无显著性差异。颗粒腺所占的数量百分率比正常状态下低,且背部皮肤变化明显。电刺激作用后,长径及短径的平均值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分别在电刺激作用后90min,120min值最小,颗粒腺百分率逐渐降低并在1天后达到最小值,随后迅速增大。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东北林蛙皮肤致密层显著性变薄(P<0.05),颗粒腺长径及短径变小,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蛙皮素在东北林蛀皮肤主要分布在粘液腺细胞的胞浆中。SABC法染色结果表明,蛙皮素在正常及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的东北林蛙皮肤呈阴性表达,而在低温诱导以及电刺激后0min、30min呈强阳性表达,60min呈较强表达,120min、1d、2d、4d呈弱表达,6d呈阴性表达。推测蛙皮素不直接存在于粘液腺细胞中,可能存在于神经末梢,电刺激使其释放出来;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蛙皮肤不能使神经末梢释放蛙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