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状态下东北林蛙皮肤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q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是东北地区优势药用资源之一,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其皮肤作为与栖息环境直接接触的器官,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天然防御系统。目前对东北林蛙皮肤的研究多集中存营养成分的比较以及皮肤活性肽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而有关应激状态东北林蛙皮肤及皮肤腺组织结构及腺体变化研究却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用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学方法比较观察应激状态下东北林蛙皮肤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及皮肤腺的分布特征变化,为进一步了解东北林蛙等两栖类皮肤和皮肤腺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及两栖类与其栖息环境的适应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铁力地区的东北林蛙为研究材料,应用组织切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东北林蛙在正常状态、低温胁迫、电刺激及淋巴囊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皮肤组织形态学及皮肤腺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东北林蛙不同部位皮肤厚度、细胞层数、腺体分布及色素细胞分布密度等均有差异。各部位背侧面皮肤总厚度较腹侧面厚。东北林蛙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在表皮与真皮之间散在分布形状不规则的色素细胞,且背侧面颜色深体积大。颗粒腺多分布于背部,且后肢背侧及躯干背侧褶处分布最密集,腺体最大。粘液腺广泛分布于全身各部位,以腹部粘液腺分布为多。低温胁迫下的东北林蛙皮肤总厚度比正常状态下厚,且在头背侧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颗粒腺长径、短径的长度比正常状态小。统计学分析表明,上肢背部的短径有极显著性差异,其它均无显著性差异。颗粒腺所占的数量百分率比正常状态下低,且背部皮肤变化明显。电刺激作用后,长径及短径的平均值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分别在电刺激作用后90min,120min值最小,颗粒腺百分率逐渐降低并在1天后达到最小值,随后迅速增大。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东北林蛙皮肤致密层显著性变薄(P<0.05),颗粒腺长径及短径变小,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蛙皮素在东北林蛀皮肤主要分布在粘液腺细胞的胞浆中。SABC法染色结果表明,蛙皮素在正常及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的东北林蛙皮肤呈阴性表达,而在低温诱导以及电刺激后0min、30min呈强阳性表达,60min呈较强表达,120min、1d、2d、4d呈弱表达,6d呈阴性表达。推测蛙皮素不直接存在于粘液腺细胞中,可能存在于神经末梢,电刺激使其释放出来;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蛙皮肤不能使神经末梢释放蛙皮素。
其他文献
连香树在南京地区11月初连香树胚珠已经开始发育,4月中旬可以观察到珠被和珠心的明显形态。在胚珠发育过程中,细胞壁上逐步出现不连续的高电子致密物质,液泡逐渐变大,细胞分化逐
中东地区是节节麦的遗传多样性中心,本研究通过鉴定中东地区80份节节麦HMW-GS的变异类型,分析了中东地区节节麦HMW-GS的多样性,期望发现新的亚基类型为普通小麦D基因组提供遗传改良资源。另外,通过克隆新的HMW-GS亚基基因,分析其基因结构并预测其功能,为深入研究HMW-GS与品质的关系以及在小麦品种改良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与已知节节麦和小麦的HMW-GS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
低毒病毒/板栗疫病菌系统是一个具有独特优点的、崭新的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模型系统。在前期的cDNA芯片杂交试验中,本实验室发现2个受低毒病毒调控,可能与分生孢子形成相
在高等植物的发育过程中,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极性生长涉及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如囊泡的转运、质膜循环、细胞的极性生长等。已知小G蛋白中的Rab参与调控花粉管的顶端生长。拟南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微生物的抗药性逐渐增强。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的加剧,社会和人文的变迁使人类的免疫力不断下降,新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不断出现,这种微生物日益增强的抗药性
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经历了一系列的冷暖交替,呈现总体变冷的趋势。对该时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今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中新世是新生代古气候
学位
棉花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盐碱地的先锋作物。开展棉花耐盐性研究,提高棉花的耐盐性,充分利用我国盐碱地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焦磷酸酶(pyrophosphatase,PPase)是以焦磷酸(pyrophosphate,PPi)为底物的水解酶,H+-PPase(H+-translocating inorganicpyrophosphatase)是液泡膜上的一种重要质子泵,在调控细胞膨胀、H+电化学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