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中锂和硼杂质注入控制边界局域模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托卡马克聚变装置中,从低约束模式(L模)转换到高约束模式(H-模)通常伴随着周期性爆发的边界扰动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边界局部模(ELM)。伴随着ELM的爆发会有等离子体粒子和能量的排出,会给聚变装置第一壁材料带来非常高的局部瞬态热负荷,造成第一壁材料出现龟裂、熔化、蒸发,烧蚀等现象,降低第一壁材料的使用寿命。但ELM也有其有益的作用,如ELM在H模台基区域具有很强的输运能力,能够有效地将芯部杂质排出,避免因芯部杂质聚集而导致的等离子体崩塌。因此,研究如何实现对ELM的有效控制避免ELM带来的不利因素且充分利用ELM的有益方面,对EAST及未来聚变装置高约束长脉冲的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H-模运行模式下ELM控制的问题,本论文首先对H模的实现、各类ELM的产生机制及已有的ELM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其次,发展升级了亚毫米尺度的锂球制备及清洗技术,能够制备高纯度、高球度和多尺寸锂球,为后续利用锂球注入进行ELM控制提供了原料支撑;对EAST上已有的实时锂粉注入系统进行了结构及控制模块的优化升级,并进行了真空条件下的标定,拓宽了锂粉注入模式,提升了对锂粉注入量的精确控制;发展构建了新型多杂质注入系统,具备进行多种粉末颗粒(如硼粉、锂粉)及球类杂质(如锂球、碳球等)实时注入的能力。之后,利用新型多杂质注入系统及中平面锂弹丸注入系统在EAST上开展了实时锂球、硼粉单独注入及硼粉-锂弹丸同时注入物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锂和硼注入对ELM控制、等离子体品质及其相关的物理机制,取得了如下实验结果:上偏滤器锂球实时注入的实验结果表明:锂球注入能够实现对I类ELM有效地缓解,ELM尺寸随着锂球注入逐渐降低,但ELM频率并无明显变化,通过ELITE程序进行剥离-气球模不稳定性分析发现,在锂球注入实现对ELM的缓解期间,运行工作点远离剥离模和气球模不稳定性阈值边界,但更为靠近剥离模不稳定性阈值边界。实时锂球注入引起边界密度和温度显著降低并导致边界台基区的压力梯度和自举电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是ELM缓解的主要原因。在自发ELM-free H模放电条件下,上偏滤器锂球的注入成功触发ELM,触发成功率达到100%,等离子体芯部的杂质得以有效排出,芯部辐射功率显著降低,等离子体储能增长约10%。上X点硼粉实时注入的实验结果表明:实时硼粉注入能够实现了对ELM完全抑制,有效抑制时间达到了能量约束时间的100倍,且在ELM抑制期间没有出现杂质聚芯,再循环无明显降低,实现了内靶板脱靶。硼粉的注入在激发了一种谐频振荡模,位于等离子体边界台基区域,跨越闭合磁面内外。这种振荡具有净粒子排出的能力,这也是在ELM抑制期间没有出现杂质聚芯的原因。另外,硼粉对ELM的抑制存在流量阈值,只有在硼粉的流量高于这一阈值才能够实现对ELM的完全抑制,研究发现流量阈值与辅助加热功率的大小有关,加热功率越大抑制ELM的流量阈值越高。硼粉和中平面锂弹丸同时注入实验结果表明:在硼粉完全抑制ELM的条件下,锂弹丸注入成功触发了 ELM,触发成功率100%,实现了对ELM频率的完全控制(即ELM频率与锂弹丸注入频率完全一致),触发的ELM尺寸较相同等离子体参数条件下的ELM尺寸降低了约50%,且由于ELM的存在使得芯部钨杂质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另外,触发的ELM与因硼粉注入而激发的边界谐振荡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即ELM的触发会使的谐振荡减弱。通过利用硼粉和锂球注入对ELM控制的研究,拓宽了对于抑制及缓解的方法,其中实时硼粉注入实现了可重复、“宽窗口”对ELM的完全抑制,为未来聚变装置实现高参数稳态运行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另外通过在硼粉完全抑制ELM情况下,利用锂弹丸注入成功触发ELM,实现了对ELM频率的完全控制,且触发ELM尺寸减小了 50%,为避免ELM缺点利用其优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上杂质注入对ELM控制的物理机制,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模拟研究,但由于杂质注入过程本身的复杂性,现阶段难以对杂质注入控制ELM进行直接模拟,而燃料粒子注入则相对简单,因此本论文先行性地用BOUT++程序模拟研究了燃料粒子注入对等离子体的影响,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为以后开展杂质注入的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锂空气电池因其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因而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有力竞争者。然而,目前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锂空气电池的发展和应用。锂空气电池的主要放电产物Li2O2扩散性差,容易沉积在正极材料上并堵塞孔道,导致放电的终止。因此设计合理的空气电极结构,让其能够高效地承载更多放电产物,提高锂空气电池放电容量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以镍、钴和铈氧化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水热-煅烧法分别制备了两种无需使用粘结剂的Co掺
大规模高效储能是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关键瓶颈之一。半固态锂离子液流电池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电池储能技术,半固态锂离子液流电池采用液流电池的电池结构,具备了液流电池特有的储能容量与功率输出相互独立设计的特点,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活性材料固体颗粒与电解液配制成悬浮液克服了传统液流电池对活性物质溶解度的限制,并且具有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特性,实现了液流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优点相结合。现有流动式锂
市域线路长度较大,乘客出行距离较长,传统站站停开行方案无法有效满足客流需求,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快慢列车停站方案,可以有效地缩短长途通勤乘客的旅行时间,提高停站方案与乘客出行需求的匹配度,提高线路的运营效率,但是开行快慢列车方案会影响线路通过能力,在列车发生延误时,列车调整难度更高,因此有必要考虑列车延误情况下的快慢列车停站方案动态调整问题。鉴于此,本文针对快慢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及其在延误条件下的
由红树植物构成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诸多的生态功能、丰富的应用前景、宝贵的利用价值,因此探究红树植物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并维持高生产力、高光合能力一直是滨海生态系统生态生理学研究的热点。高等植物稳定同位素组分可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因子信息,以及植物的生理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因此已成为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常用技术。尽管如此,同位素技术在国内红树植物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国外也仅在澳洲地区有一些
以化疗和放疗为主的传统癌症治疗,由于其治疗周期长、对人体毒副作用大、易出现耐药性等缺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健康。因此,人们亟需更加精准、安全、可控的癌症手段用来辅助或替代传统的治疗方式。近红外光(NIR)和超声(US)由于具有非入侵性、较深的穿透性和高的时/空分辨率等特性而备受关注。而由NIR和US触发的新型癌症诊疗方案具有特定的时/空选择性和微创性,能大大的改善传统癌症治疗的缺陷。随
聚合纳米药物由于自身尺寸效应,可在肿瘤特殊微环境中实现高渗透性和高滞留(EPR),相比较于小分子药物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纳米药物的递送效率和治疗效果与其体内命运(如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等)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纳米药物的体内命运是开发纳米药物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荧光染料是标记纳米药物最常用且最简单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的基础研究中。大多数传统纳米药物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将荧光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对电池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决定电池的性能的关键部分,因此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负极材料也越来越重要。过渡金属Fe元素由于最外层d轨道电子未完全填充,当其与非金属元素O、N、C等结合时,发生还原反应可呈现多种价态,从而可有效储存能量。因此铁的化合物是极具潜力的负极材料,铁的氧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由于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直肠癌均是男性和女性由于癌症致死的第二大最常见原因。在所有结直肠癌的报告病例中,Ⅲ期患者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通常Ⅲ期患者的预后较差,30-50%病人在5年内会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本研究工作的重点是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来分析一名长期存活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突变情况,并将所得到的基因组信息与The Cancer Ge
在血液系统中,Hoxb5在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中表达量最高,在多能造血祖细胞(multipotent progenitor cells,MPP)中低表达或不表达,而在下游造血谱系特化的祖细胞和子代细胞中不表达。迄今,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 Hoxb5在血液系统中的一些功能,比如,Hoxb5可以标记具有长期造血功能的造血干细胞;在B细胞中过表达Hoxb5
能量约束时间以及约束改善因子(H因子)是评估等离子体约束性能的重要参数,可以作为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依托EAST装置,通过对能量约束时间以及H因子计算精度的提高,继而成功分析EAST装置典型的放电模式及其约束性能,在此基础之上获得了以射频波加热为主导H模能量约束时间定标率,对未来CFETR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系统性的研究了低杂波吸收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低杂波的吸收系数随着等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