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也就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对于我国来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目的就是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本文根据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将研究发展趋势、破解发展难题、设计实现机制、提出政策建议作为研究的基础和主线。本文首先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入手,在对文献进行综述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及风险、特点等进行了概述,并构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微观、宏观模型和技术周期模型。其次,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动因、发展现状,并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其与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用技术周期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的后半部分主要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区域空间布局和金融支持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政策建议。文章综合运用理论模型构建、产业竞争的“五因素分析法”、产业发展阶段的技术周期和技术泡沫模型、主导产业间轮换的投入产出模型,以及产业链延仲、产业空间布局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个直观而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