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兼与中国的比较

来源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1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支出政策是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仅需要采取适当的总量政策,更重要的是保持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美国从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开始实施结构性财政政策,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整,有效地推动了19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因此,研究美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调整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首先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次,在对美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特点进行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美国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增长效应的变化;再次,在简单分析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后,比较中美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增长效应的差异,对中国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财政支出结构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存在唯一的均衡增长路径,在均衡增长路径上有最优的政府支出结构使经济增长实现最大化。(2)最优财政支出结构从表面看是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优化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问题。均衡路径上的最优政府支出规模、最优政府支出结构和最优经济增长率都是由各项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决定的。在政府支出规模给定的情况下,各项政府支出占总支出的最优比例与其生产效率成正比,与其他支出项目的生产效率成反比。(3)在只包含经常性支出的情况下,经济将长期处于均衡增长路径上;但在包含资本性支出的情况下,只有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满足特定的比例要求,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增长.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比例在初始期不满足特定的比例要求,或其他外部冲击导致其偏离特定比例要求,都会使经济将偏离均衡路径。但经济偏离均衡增长路径以后,存在唯一的稳态路径可以使其重新回复到均衡增长路径上。(4)对美国的实证检验表明,美国政府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随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逐渐减小。美国资本性政府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经历了由负向到正向的转变。初期,资本性支出占美国财政支出的比例较高,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随着资本性政府支出比例的降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变为正相关关系。国防支出和研发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培训支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向的,但不显著;而行政管理费支出和强制性支出对经济增长都是负向影响。(6)对中国的实证检验表明,中国的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资本性支出对短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常性政府支出对短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资本性政府支出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负向影响,而经常性政府支出对长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基本建设支出、农业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为正,技改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不显著;但基本建设支出、技改支出、农业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都为负,而只有行政管理费支出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为正。通过对中美两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的比较分析,将可以对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1)将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本同时纳入生产函数,研究了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均衡经济增长应该如何配置政府财政支出,以及经济在偏离均衡增长路径的动态过渡期的变化路径。(2)采用滚动VAR的方法对美国财政支出结构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了美国在不同时期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采用系统GMM方法对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解决了财政支出结构的内生性问题。
其他文献
非正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金融系统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非正规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探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动作机制,利率决定机制,资金配置效率以及如何解决二元
根据配弟—克拉克定理所反映的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
根据新古典主义理论储蓄恒等于投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两者并不相等,这就是储蓄投资转化之谜。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较处于低效率水平,较之于发达国家的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