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加强了与穆斯林国家的联系,回族文化在促进彼此的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深对回族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加强与“一带一路”穆斯林国家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宗教景观,它与穆斯林的政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回族文化的载体。长时段清真寺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既是对回族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也是对回族文化的深层次认识。河南回族人口众多,清真寺数量较多,同时它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省份,是回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如何定量的研究清真寺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与人口、交通、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层次认识河南回族的发展过程,为民族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因此,本文选取元至民国时期河南清真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元至民国河南清真寺数目进行考订与统计分析,并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等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元至民国清真寺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情况,同时从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元至民国河南清真寺数目的考订及统计分析可知,元代河南清真寺只有11坊,明代清真寺有142坊,清代清真寺有477坊,民国清真寺达709坊。元代,清真寺分布在河南焦作、开封等6个地级市。明代,清真寺分布已达河南15个地级市,郑州、平顶山、南阳、焦作、周口等7个地级市清真寺数目增加迅速,河南清真寺修建数目变化趋势相比元代波动更大。清代,清真寺分布在河南17个地级市,郑州、新乡、洛阳等7个地级市清真寺数目增加速度最快,清真寺修建数目达到最高峰。民国,清真寺已遍布全省各地级市,但清真寺数目变化趋势的波动程度相比清代有所减缓。(2)通过元至民国河南清真寺空间分布特征及标准差椭圆分析可知,元至民国河南清真寺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的分布特征,且各市的清真寺数目占比不断发生变化,河南北部城市清真寺数量占比一直在降低,中部和东部城市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西南部城市清真寺数量增加较明显。元至民国河南清真寺主要分布方向由西北—东南转变为东北—西南向,元至明代方向比较明显,明代到清代方向基本未变,变化趋势较为平缓,清代至民国有自东向西偏移的趋势。(3)通过平均最近邻及核密度分析可知,元至民国河南清真寺平均最近邻指数逐渐减小,清真寺分布整体上集聚度越来越高。然而,清真寺分布密集区却不断发生改变,明代,明显的高度集聚区开始出现,分布范围较元代更大,基本上形成了“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格局,奠定了现今河南清真寺分布格局基础。清代,高度密集区及次密集区个数均减少,局部区域上清真寺的集聚程度有所降低。民国和清代,集聚区分布情况变化很小,但高度密集区覆盖面积已由清代的周口市大于郑州市转变为郑州市大于周口市。总体上看元至民国河南清真寺分布格局由元代的点状、明代的带状发展至民国时期的面状。(4)通过清真寺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回族人口分布、交通区位、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对清真寺空间分布格局演变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回族人口分布与清真寺空间分布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河南清真寺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主要受回族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影响,交通、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等均属于间接影响因素。铁路与公路交通方式的出现,削弱了传统航运的优势,清真寺空间分布受交通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降低。铁路和公路交通均带来了途经城市清真寺修建增多,但公路交通相比铁路优势更明显。国家政策上则属元明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清真寺空间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势较为低平的平原和盆地城市或地区清真寺修建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