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与谣原是口头创作的韵文式作品,是产生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态,以其活泼的形式,和对情感的直接抒发,及与《诗》教传统的密切关系,受到历代学人与文人的重视。早在先秦,典籍中便多见有对歌谣的引用与辑录。如《论语·子路》《孟子·离娄上》中所引,至北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之后,元、明、清三代对于民间歌谣的辑录不绝如缕。其中,明代歌谣辑录之风,深受“前七子”诗文复古运动影响,范钦《古歌谣》的辑录即是其中的代表。 与杨慎《古今风谣》在文学史等相关研究中广受关注不同,范钦所辑《古歌谣》,一直湮灭无闻,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古歌谣》残稿,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由于范钦作为藏书家、“天一阁”藏书楼创始人的身份,使其稿本中所抄录的歌谣,也具有了一定的版本校勘价值。 以李梦阳为首的明代“前七子”的“真诗乃在民间”文学主张不仅对杨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流波余歆所及,也成为范钦辑录《古歌谣》的动因。由范钦的藏书以及《古歌谣》稿本辑录过程的各种修改痕迹,可见杨慎对于范钦《古歌谣》的辑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明代歌谣的辑录,缺少经学为尊的观念,注重的是谣谚的文学价值,强调了谣谚作为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所具有的通俗性、趣味性,侧重对民间歌谣的搜集与整理。这与成书于晚清的《古谣谚》强调诗教,并提升至道德教化的高度,而不强调情感的抒发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