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视域下的宪法平等规范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在法律的“关系本体论”立场的指引下重新审视宪法平等规范的性质。目的是要说明,宪法平等规范的生命在于应用,它的内涵在无数次的应用过程中得以确立,真正的宪法平等规范就体现在宪法平等条款中的平等理念与个案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是一种关系性存在。离开了应用与解释,就不存在宪法平等规范这回事。首先我们探究的是平等的理念,作为正义的核心与基础的平等,本身仅是一个形式意义的存在,它的具体内涵有待于他在的价值标准予以填充。这个填充过程并非简单地表现为逻辑演绎,而是体现为一种理性的论证过程。构成平等内涵的是一种经论证而来的“可接受性”,而非特定价值观念所带来的(自然科学意义上)“确定性”,平等的理念是一个实践理念。其次,在进行宪法哲学层面的平等理念的探究之后,转向实在法层面,在实在法层面探究平等的规范意义。在诠释理念之下,宪法平等规范不再是预先存在于宪法文本之后等待人们去“发现”的“正确答案”,它毋宁是一个需经宪法解释主体(诠释者)在宪法条款与生活事实之间“往返流转”、论证发展的规范群。这个规范群通过诠释者的主观参与和生活事实的不断变换保持其生命力,因而这个规范群的内涵不是封闭的,它通过衍生规范的形式延伸或改变已有的意义。就目前的宪政实践而言,不但“平等是一项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来自于“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面前)都是平等的”这一直接的宪法规范,而且这个衍生的平等权规范又衍生出了“平等是一个具有客观价值的宪法原则”这类次级衍生规范。另外,如果我们结合司法实践中各种“平等”的论证方式和适用特点,并从内容上加以类型化,会发现宪法框架下的平等规范还包括第三个面向——政策。最后,无论是平等权、平等原则还是政策,都不是平等规范内涵的中止之处,面对变化多端的个案,它们都不能预先给定有关“平等与否”的准确判断。只有经过宪法诉讼中法官的价值衡量和规范论证,才能作出有关个案的裁判。具体来说,从平等规范的结构上来看,可适用于具体案件的平等规范来自于“相同/相似情况相同对待”与“不同/不似情况不同对待”这两个子原则间的权衡和取舍。这两个目标相反的子原则在逻辑上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因此平等规范本身是一个具有“铁律”性质的规则,即它在规范上不可能存在例外。因此无论是德国的概念式审查标准还是美国的类型化审查标准,都不过是平等规则内部的两个子原则间的较量和权衡的外部表现而已,只是,由于在具体的个案中与之相伴随的司法审查原则和立法民主原则间的分量有所不同,因而立法者的裁量空间和司法审查的正当性程度有所不同,从而呈现出宽严度不同的审查标准类型。诠释学的理念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探究宪法平等规范内涵的视角,与以往的宪法解释观相比,它更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那个具有语境化特点的“结论”。这些“过程”和“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它们是根本性的、不变的和可把握的,它们是决定“内容”和“结论”的事物。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平等保护问题尚未从规范的意义上予以解决,这不仅是由于缺乏宪法诉讼和有效的宪法解释的机构,更重要的是缺乏由宪法解释者所做的对于平等判断的论证过程。因为“论证”是平等规范的适用不可缺少的环节,平等规范的意义借此才得以形成。对于宪法规范尚处于休眠状态的中国人权保护状况来说,这令人深思。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等临床资料,总结出相关的治疗经验。方法: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60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者之间的
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技术认证原理和认证过程,借助PKI技术和数字证书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统一身份认证的认证中心CA(certificate authority)系统,从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的特殊类型哮喘,中医多归属于"咳嗽""哮病"等不同病证范畴。目前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并不理想,而中医辨证治疗对于本病有较好疗效,本文从病因
目的:研究虫草菌丝治疗二甲基亚硝胺(DMN)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有效组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ipDMN 5 mg.kg-1,每周连续3d,共4周。造模结束后,模型大鼠随机分组,治疗组分别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澧洲荆河戏剧种,全国仅一家专业剧团,非遗传承人既是技艺的表演者也是也是非遗活态保护推广者,传承人;澧洲荆河戏,既要抢救资料,又要不断走向市场,活跃在
《内经》是中医药院校的理论提高课程,藏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内经》课堂讲解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内经》各篇章论述切入的不同角度展开讲解;联系《内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互相争战。采取恰当的民族政策,处理好与境内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加人口,发展生产,对于政权的巩固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蜀汉(221—2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