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吻合口瘘是结直肠吻合术后的一种破坏性的、后果严重的并发症[1]。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结直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一些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有效预防和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7月到201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结直肠吻合手术58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19例患者,分别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有无糖尿病、血浆白蛋白水平、是否行新辅助放化疗、肿瘤位置、浸润程度、手术方式、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瘘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瘘的愈合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比较同一影响因素不同分组中吻合口瘘发生率,分析该因素是否为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通过比较同一治疗措施的使用组和未使用组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分析该措施对吻合口瘘的治疗效果。结果(1)结直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瘘总体发生率为3.3%(19/581)。患者因素方面,老年组和年轻组、肥胖组和正常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低蛋白血症组和正常组、术前放化疗组与未放化疗组、病理分期T1+T2组和T3+T4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男性组和女性组瘘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男性4.8%>女性0.5%)。肿瘤位置方面,结肠手术后与直肠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2%(4/333)和5.8%(14/243),有显著差异(χ2=9.65,P<0.05)。家族性息肉病回肠末端肛管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0%(1/5)。在直肠组,高位直肠癌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7%(4/147)和10.4%(10/96),有显著差异(χ2=6.34,P<0.05)。手术方式方面,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7例(36.8%)患者仅观察到肠内容物从骶前、腹腔引流管或腹部切口流出,无发热、心动过速、腹痛腹胀等腹膜炎表现。12例(63.2%)患者首先出现腹膜炎表现,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3到5天后观察到粪水从引流管口或腹部切口流出。全部19例均观察到肠内容物漏出。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平均时间为7.2天(4~12天)。(3)19例发生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16例经抗感染、营养支持、腹腔盆腔引流等保守治疗治愈,1例行吻合口瘘修补治愈,1例行横结肠造口治愈,1例拒绝造口出院。保守治疗治愈的患者中,禁食组与未禁食组吻合口瘘的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Z=–1.195,P>0.05)。有肛门引流管组与无肛门引流管组瘘的愈合时间有显著差异(Z=–2.262,P<0.05)。生长激素及奥曲肽的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有显著差异(Z=–2.193,P<0.05)。结论年龄、BMI、糖尿病、血浆白蛋白、术前放化疗、腹腔镜手术、肿瘤浸润程度等因素与结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无关。肿瘤位置及性别是结直肠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直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大于结肠,而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大于高位直肠癌。男性吻合口瘘发生率大于女性。运用抗感染、营养支持、加强腹腔盆腔引流等保守治疗,大部分结直肠吻合口瘘可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