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马克思想通过这句话表明思想和理论对于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因此,顺应和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和理论能成为国家治理的利器。权力与腐败相伴而生,自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便须臾未曾离开。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权力关进笼子里成为了人类社会长久思考且孜孜以求的重要命题,监察思想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变化它的形态。自辛亥革命起,中国封建政治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人们的思想进入了较为自由宽松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出现的思想家和他们迸发的政治思想无不闪烁着近代民主的光芒。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自成立之初就收到了许多建议与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既来自于政府内部的监察院院长和委员,也来自于知识精英。监察委员身处监察制度之中,他们深知国民政府制度设计的弊端。知识精英向来怀有忧国忧民的强大责任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声影响革命者和为政者的思想,以共同建设一个良善的民主共和政府。这些身处不同位置的人群的思想交织在一起,造就了这一时期监察思想的繁荣景象。文章主要分为五大部分,拟通过对不同群体监察思想的搜寻及分析,探究身处不同位置的他们对国民政府民主监察制度的思考及设想。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监察思想的发展沿革及其清末嬗变。近代监察制度与监察思想无论何种发展,在中华的土地上,依旧是以中国传统监察制度与思想为依托进行西化和转变。因此,考察和了解中国古代监察思想的发展沿革以及其清末嬗变是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察思想的基础。第二章梳理了南京国民政府监察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主要论述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早期革命者的民主监察思想。身处民国早期的他们,虽然同样主张革命救国,但对于民主和监察有着不同的思考。作为革命先驱和党派领袖,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伴随着革命的进程不断完善,是时代的主流,并直接影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制度设计和后人对于监察的思考。章太炎关于民主和监察制度的不同设想也不失为浓墨重彩的点缀,他的监察思想伴随着社会的变革有着曲折发展的过程,最终也归于与孙中山类似的监察独立的思想。第三章着重论述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成立后,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以及院内监察委员通过实践工作而产生的对于监察职权及其法制完善的思考。通过对监察委员的构成分析可知,他们大多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人士,且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加之他们国民政府官员的身份限定,这一特定人群对于监察的思考主要是以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为核心,并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在院长于右任的带领下他们多次向上提议,高呼扩张监察权限,力主弹惩(审)合一。第四章围绕知识精英对于孙中山监察思想的思考以及他们对于民主和监察的设想进行讨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一经提出便在知识精英中掀起了讨论的热潮。之后,孙中山的离世带着他不能亲自将政治思想落入实践的遗憾,更激发了人们对于应如何践行其政治思想的讨论。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知识精英的讨论重点从民主政治转向政府监察制度建设。不同于国民党政府和党内人士对于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一味赞同,知识精英更倾向通过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孙中山的思想和制度设计。这些知识精英中有大学的讲师、教授和学者,他们有一定的学识见解,他们的文章亦不乏对监察的深入思考,身份的不同促使他们的思想有着较为丰富化的发展。第五章将不同群体的民主监察思想进行总结。身处监察法制近代化转型的初期,无论是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早期革命者、国民政府的监察官员抑或是知识精英,虽然他们对于监察有着不同的思考和理解,但不难发现其统一性。笔者认为他们都在积极地采中外之长,希望能够建立民主共和的政体和完善的监察体制。他们的思想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