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受到较多关注,小说尚待系统开掘。琦君的小说创作有深远与切近的多方面背景。在新旧文化激荡交汇的时代,琦君生于浙江温州有儒学背景的家庭,自幼浸淫古典文学,亦受民间佛教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熏染,后又学习新文化与新思想。1949年赴台后,琦君进行小说创作。据笔者在两岸搜集考索,共有69篇,多数未为学界论及,具有史料价值。琦君小说多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涉及转型时代的婚恋爱情、乡土追怀、现代社会问题等。因此,基于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问题意识,借鉴现代性、性别文化、佛教学、区域文化等理论,运用考证法、文献法、文本分析、跨学科研究、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等方法,系统开掘琦君小说的主题意蕴,是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从现代社会转型与文学转型的视角看,琦君小说的主题意蕴有现代性,亦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构成了鲜明的反现代性,两方面亦时见交织融合,构成复调特点。就现代性而言,主要体现为感性欲望释放与启蒙理性两方面,前者主要是小说中物欲、情欲的体现,并不明显;后者体现为制衡感性欲望、批判封建思想、开显现代女性意识。反现代性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从女性独立视角反思启蒙理性的悖反困境;二是继承传统儒学、佛学等文化资源反思现代社会诸问题,儒学方面,主要是以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制衡现代物欲、情欲;佛学方面,主要是以慈悲情感、因果之理、心性拷问传达感化与教诲,落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切。复调特点主要体现为小说叙述者在旧式家庭亲情与反封建中犹豫徘徊,小说中的人物亦常处于传统与现代、情感与道德的冲突中,皆呈现出复杂的情感心理状态。琦君小说的主题意蕴以传统为根基,同时融合现代,对当代文学有丰富补益之功,具体有三:一是台湾文学方面,丰富了小说题材,其反现代的传统文化意蕴与台湾社会构成审美对话与文化互补,增强了台湾文学对母体文化的归属感,丰富了文学的现代化经验。二是女性文学方面,琦君结合自身经历见闻,真切而有深度地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为女性寻找话语权,反思女性解放,为女性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思想与价值。三是佛教文学方面,琦君小说的佛学意蕴并不深奥和突兀,而是通过日常生活叙事中的人物性格与情感蕴藉传达,较少见宗教文学强烈的目的性与观念化,而且与儒学时有融合,更接近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易为读者所感受。三方面价值在琦君小说中总体呈交织融合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