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眼胚胎的发育状况与果实的品质、坐果率利产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龙眼胚胎发育时期生物大分子、多胺及特异蛋白等的变化对于阐明龙眼胚胎发育的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龙眼品种的选育、果核大小的调控、食用品质的改善及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1 龙眼胚胎发育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变化动态 龙眼胚胎的发育状况与胚珠内核酸、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每克鲜重胚珠核酸含量在花后10-17d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降低,至45d左右达最低值后又平稳回升,是一种两阶段增长模式;以每胚珠鲜重计,DNA含量随胚珠的发育而逐渐增加。RNA的含量变化总体趋势与DNA相似,但DNA含量的变化先于RNA,说明基因转录过程中RNA的变化处于DNA的变化之后。以每克鲜重计,蛋白质的含量变化与核酸的变化类似,以每胚珠鲜重计,蛋白质的积累基本上与RNA的积累平行地进行,说明RNA与蛋白质在翻译水平上是相辅相成的。胚珠内淀粉含量的变化趋势与DNA、RNA、蛋白质略有不同,以每克鲜重计,淀粉的含量变化表现为四段斜率不同的直线式变化,以每胚珠鲜重计则随着胚珠的发育而不断增加,其中52d后增速剧增,表明随着胚胎的发育,储藏物质中淀粉含量大大增加了。 2 龙眼胚胎发育与多胺的变化 研究了龙眼胚胎发育与多胺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发育的胚珠中多胺含量在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均高于败育胚珠。多胺含量在花后10d为最高,其中Put约占多胺总含量的65%,以后各发育阶段多胺含量逐渐下降,其中31d-38d下降幅度明显。正常胚珠的Spm含量远高于败育胚珠,而Spd除第10d外,也是正常胚珠大于败育胚珠。(Spd+Spm)/(Put)和(Spm)/(PAs)比值变化与龙眼胚珠的发育有直接的关系,两者比值高有利于胚胎发育,反之则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多胺合成高峰先于核酸和蛋白质,多胺可能通过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和调节。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龙眼胚胎发育时期的特异性蛋白质 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研究了龙眼胚胎发育时期蛋白质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多数蛋白质组分在各发育阶段是相似的,但各发育时期其蛋白质组分也有变化。其中38d存在27.IkD pI7.5,17.5kDpls.2等2个只在该期存在的特异蛋白,45d存在11.4kDpI7.6,13.2kDpxg.9等2个特异蛋白,52d存在22.6kD pI7.2,18.6kD pIS.3,23.5kDpI3.6,18.3 kDpllo.1等4个特异蛋白。3ld胚胎电泳图谱中的蛋白质点数相对较多,表明蛋白质的旺盛合成与积累在3ld胚期,这与测量的蛋白含量的结果基本相似。龙眼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异蛋白的出现或消失,对胚胎的分化发育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