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拓扑的结构鲁棒性定量分析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xiaon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比较突出。除传统的安全问题外,结构规模的加大、建筑形式的更新和新型材料的运用,使得结构在局部损伤下发生不成比例破坏的风险急剧增加.特别自2001年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发生的911事件后,建筑结构遭受的突发事件、尤其是人为主动破坏引起了工程界的严重关注。结构鲁棒性的概念就是针对突发事件这种新型荷载形式而提出的,其衡量的是结构在突发的局部损伤下不致发生不成比例破坏的能力。作为结构安全理念的发展,结构的鲁棒性要求的是结构内部结点和构件连接等拓扑关系的合理性,结构内部不应存在“动一发而牵全身”的致命缺陷,实际上更加严格地保证结构体系的安全性。提高结构的鲁棒性已被视为与增加构件的安全储备、加强施工的安全监督同等重要,是确保结构安全不可忽视的三个重要措施之一。如何对结构鲁棒性进行定量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结构体系做出合理的概念设计,是目前工程界最具挑战性的前沿问题之一。  本文的内容属于结构鲁棒性分析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结构鲁棒性的定量评估、鲁棒性设计和相应的工程案例分析三部分。  在结构鲁棒性的定量评估方面,作者结合突发事件对结构造成的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的特点,将结构的拓扑集中到结点与结点的邻接关系和结点与构件的关联关系;邻接关系反映两结点之间是否会产生相互作用及相互作用的大小,关联关系反映一个结点通过多少个构件与周围结点产生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各构件截面积的摄动作为对结构引入的小扰动,选取结点的势能作为结点间相互作用的标量形式,利用传递矩阵建立扰动和结点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传递矩阵各列向量、行向量及矩阵本身的特性,来评估构件的影响性、结点的敏感性和结构的鲁棒性。  在鲁棒性设计方面,作者提出“传统设计为主,鲁棒考虑为辅”的结构设计思想,指出改善结构鲁棒性的措施均需满足常规设计的要求。同时给出两种设计方法分别应对未有结构的概念设计和已有结构的鲁棒改善。前者以基结构各构件的截面参数为设计变量,以结构常规设计要求为变量的域,并以结构鲁棒性指标最大为目标;通过优化变量得到满足鲁棒性要求的结构。后者通过考察已有结构的传递矩阵,寻找结构的命门,通过调整部分结点间的联系使“命门”弥散,从而达到提高结构鲁棒性的目的。  在工程案例分析方面,作者选取几组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指出常规设计和带有鲁棒性考虑的结构设计之间的区别,同时给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实际工程产生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在地铁中开行快速地铁列车时,快速行驶的列车会在地铁中散发出更多的热量,这部分热量增量对区间隧道中热环境带来重要的影响.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很多问题需要进
Rayleigh波频散曲线准确提取对勘查技术的发展、反演起关键作用。同时,Rayleigh波反演的好坏也直接关系着是否能精准的判断出土层结构。  在 Rayleigh波理论分析和前人工作
本文研究了鹤岗3052项目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坡角优化问题,采用离散单元法UDEC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模拟分析CE段坡体在带有开裂裂缝情况下坡体稳定性,以及结合工程监测,运用有限差分模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基坑与地铁相遇,为了减少基坑开挖引起地铁隧道的位移,采用影响较小的大面积深层搅拌桩加固,但是深层搅
文以广州市某深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首先研究了基坑降水渗流作用对土体变形的影响,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模拟分析了坑边堆载和建筑物超载的不同形式对基坑周边土体的变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及对山区工程开发活动的增强以及自然条件对工程生产等不利影响的增多,从而导致了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人为地质灾害的增加。但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
随着自身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及其在工程结构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可靠度已发展成为评估工程结构抵御自然和人为危险因素能力的重要依据,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该文通过对国
RPC(活性粉末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其性能比普通、高强混凝土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但目前,中国的RPC研究仅限于材料性能阶段.鉴于目前国际上
该文的主要内容有四部分:斜拉桥施工控制的计算理论;基于 MATLAB6.0神经网络的参数估计;用灰色理论预测斜拉桥节段施工建立协渊完善的斜拉桥施工管理和监控体系.具体论述了以
在桩基础现行设计方法中,当桩基础受轴心竖向力作用时,假定各桩的桩顶作用效应相同。由于在此假定下,各桩同时进入极限状态,每根桩的可靠性都代表了整个桩基础的可靠性,因此研究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