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inesechines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以姚斯和伊瑟尔为其代表人物。接受美学非常强调作者、文本以及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为其运用于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因为翻译活动是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译者在翻译之前或翻译时,首先是以读者的身份与作者对话,然后再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审美经验、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即读者的“期待视野”。《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作。作为本书首位中文译者的傅东华先生,以其极其典型巧妙的归化译法,让《飘》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同时也正是由于其看似“不忠”的归化译法,而饱受争议。但这些评论大多都停留在对文本的静态评价,而没有认识到诸如读者需求和接受水平等其他重要因素。接受美学理论便很好地考虑到了读者之于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关于《飘》译本的研究多种多样,而少有对其中文化负载词进行的研究。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意义深刻难懂,翻译起来非常棘手,其隐含意义对行文常常有点睛之笔的作用。因此,对于集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于一身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在整个文学作品翻译研究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对傅东华先生《飘》译本中典型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如“期待视野”、“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的能动性”和“视野融合”等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牢记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断地发现和处理原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各类“意义未定点”,通过原作视域、译者视域和读者视域之间的融合,形成了译作视域,也就是译者所预想的符合译文读者审美期待和需求的译文。傅东华先生非常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翻译时尽量向译文读者靠近,运用了许多译入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来代替源语的表达。同时,他也采用了许多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让译入语既保留有原文的文化意味,又具有可读性。尽管傅译本被许多学者贴上“不忠”的标签,但其为《飘》这部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认为,翻译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直译或意译”的过程,或是两种文字简单转换的静态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译者在此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接受美学便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要求译者要时刻把读者装在心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
其他文献
穆时英是一位对生命个体内在生命深切关注的作家.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生命个体本能的揭示上:一是对社会底层这一特殊人群生存处境被剥夺,而由死的本能所带来的人性的可怖性;再则
中国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显现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最根本的是开发人的各种潜能,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职
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小城镇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供水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乎着企业生产与城镇建设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须结合当前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创建合理的管
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动物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动物也是必不可少的成分。马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