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难,是人类生存境遇中无可规避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学表现的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本文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中的苦难书写的详细论述。伴随着“文革”的结束,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拥有独特的发展特点,当代作家拥有独特的历史和记忆,也产生了独特的苦难体验。那么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小说中对苦难有着怎样的理解和书写?这一时段的小说中书写苦难的内容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何以会产生这样的发展和转变?属于不同创作时代、创作群体的不同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苦难思考有何特点?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特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本论文讨论的重心。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将“文革”结束之后,新时期初期“伤痕”、“反思”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作为分析对象。根据这一时期作品中苦难书写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政治性苦难的主题。这一时期的创作群体主要是“右派”小说家和知青小说家,本章对他们笔下对苦难的异同书写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这些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再次书写“文革”苦难时表现出的一些新的观念和心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是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当下小说中密切关注人的世俗生存的苦难书写作为分析对象。根据这一时期作家们对苦难的理解和书写内容,笔者将其归纳为世俗性苦难。这一章涉及的作家有“新写实”作家群和部分“新生代”作家。本章重点对以书写世俗苦难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中,不同创作群体以及相同创作群体内部不同的苦难书写进行了比较和原因分析。第三章是将新时期以来,置身于第一、第二章的时代背景中,却有着与上述作家不同的、对苦难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思考和书写的作家及作品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包括20世纪80年代的汪曾祺、阿城,90年代的阎连科、张承志、史铁生等人,本章不仅归纳了他们各具特征的苦难书写,而且对产生这些独特思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在前三章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出现的书写苦难的两种明显的话语类型,即启蒙话语和生存话语。并主要从新时期书写苦难的启蒙话语的局限、时代语境与作家主体精神取向的流变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样的转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