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先天性副肌强直一大家系的临床和SCN4A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对一先天性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congenita, PMC)家系中的患者进行病史、临床特点等资料收集,先证者在发作间期进行了心肌酶、电解质、血糖、常规肌电图、神经肌肉活检、甲状腺彩超等检查。对患者及其部分直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常规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SCN4A基因的24个外显子序列并直接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 (http://www.ncbi.nlm.nih.Gov/)检测是否发生氨基酸改变并定位。结果:该家系5代34名成员,连续3代共10例发病,男女均有累及;多于婴幼儿期起病,遇冷时可出现暴露部位肌无力及肌肉强直,症状较轻,成年后病情明显好转。患者体查除轻度肌肥大、肢体用力后见肌球外无明显阳性体征,冷水诱发实验阳性。先证者血常规、凝血常规正常,心肌酶示肌酸激酶244.1U/L,偏高;两次血清电解质示钾偏低(3.47mmol/L,3.38mmol/L),空腹血糖正常。心电图、胸片、甲状腺彩超未见异常。肌电图检查示:三角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股内肌、胫前肌、腓肠肌均可见肌强直放电,募集达病理干扰相,轻收缩见运动单位实现短棘电位增多,神经电图无异常,提示:上下肢肌呈肌源性损害(有强制电位发放)。肌活检结果示:散在肌纤维萎缩,部分角化,肌核有增多趋势,可见核内移现象。我们对该家系内患者SCN4A基因上的24个外显子序列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发现在第22号外显子上3938处发现双峰,在这一错义突变中,碱基C变成T,即第3938位由胸腺嘧啶变成胞嘧啶,导致原本位于第1313位的苏氨酸变成蛋氨酸(T1313M),而这一突变位于钠离子通道DⅢ/DⅣ连接体位点。所有患者在其余编码序列上并未发现新的突变位点。且对该家系内正常人SCN4A基因22号外显子进行基因筛查后,并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1)本家系以自幼遇冷出现肌强直、肌无力,体查有肌肥大、肌电图示肌强直放电伴血钾改变为临床特点,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基因筛查证实本家系为钠离子通道突变疾病,突变位点位于SCN4A基因上22号外显子T1313M,与国外已报道的突变位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