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偏头痛的苗药新药天吴止痛滴丸的研制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处方主要来源于《本草纲目》中的“天麻丸”,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邱德文教授在运用此经典方时,发现此方在治疗偏头痛方面有一定的功效,并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拟定以“天麻配伍川芎、吴茱萸”治疗偏头痛,多年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疗效。为了更有效地治疗偏头痛,邱教授与李江教授商议,加入以头晕药著称的“蓝布正”,一方面体现苗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贡献,另一方面弥补了之前在治疗偏头痛时对头晕症状的不足。并且,李江教授常将此处方用于临床实践中,经数20年的考证,效果显著。现结合中药复方研究思路,对其提取纯化工艺、制剂成型工艺、初步药效学以及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制备现代复方制剂——天吴止痛滴丸,为偏头痛治疗新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  1.提取工艺的研究,一方面以有效成分阿魏酸、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及吴萸次碱含量为指标;另一方面以热板法测小鼠痛阈值为指标,优选最佳提取溶剂和工艺路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热板法测小鼠痛阈值,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2.纯化工艺的研究,通过静态吸附与解吸法筛选最佳的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用动态吸附解吸法优选上样药液浓度、最大吸附量、径高比、水洗脱体积和解吸液浓度等参数。  3.成型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法优选基质和冷凝剂的种类,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含药量、基质比、滴速和滴距等参数进行优选,优选出最佳成型工艺。  4.初步药效学研究,测定硝酸甘油模型大鼠血浆中的CGRP、ET含量、脑组织中的5-HT、NE的含量及血清中NO的含量,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天吴止痛滴丸的初步药效。  5.质量标准的研究,以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为定量含测指标成分,以制剂中的天麻、吴茱萸、川芎为定性鉴别成分,初步建立天吴止痛漓丸的质量标准。  结果:  1.通过实验研究,提取工艺结果为:天麻、吴茱萸、川芎、蓝布正四味药合提,以乙醇为最佳提取溶剂,回流提取。提取工艺参数为: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5h。  2.纯化工艺结果为:采用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工艺参数为:上样药液浓度为120mg/ml,最大上样量与树脂柱体积为1∶5,径高比为1∶7,水洗脱体积为3BV,解析溶剂为70%的乙醇。  3.天吴止痛滴丸成型工艺为:含药量45%、PEG4000、PEG6000各占基质总量50%,滴速为10min,滴距3cm。  4.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为:天吴止痛滴丸中剂量和天吴止痛滴丸高剂量能显著降低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CGRP和血清NO含量;天吴止痛滴丸高剂量能显著升高血浆ET含量;天吴止痛滴丸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均能显著升高脑干5-HT、NE的含量。提示天吴止痛滴丸能明显改善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血液和脑组织中的活性物质,这可能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5.质量标准:建立了天吴止痛滴丸中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测定方法;还建立该制剂中天麻、吴茱萸、川芎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稳定可行。  结论:本文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优选了天吴止痛滴丸的提取纯化工艺、制备成型工艺、药效学研究,并初步建立了质量标准,为天吴止痛滴丸进一步的研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MM)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MM确诊患者初诊时,流式细胞术、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