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基于最低收购价等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产量实现多年连增,但是农业贸易进入进口量增长加速、出口量急剧减少的怪圈。进而引致农业领域的产量增长、库存增长和进口增长的三量齐增的奇怪现象。值此农业发展面临发展困境的档口,同时稻米作为中国重要的口粮之一,考虑到粮食安全和口粮绝对自给,以及目前政府实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分析稻米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动情况和影响因素,同时探究稻米产业竞争力变化背后的根源,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思考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稻米稻米生产、消费、库存和贸易现状,得出了稻米产业也存在“高增长、高进口和高库存”的市场扭曲的现实。同时基于我国稻米对外贸易具体情况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CMS模型分析方法为研究框架,利用UNComtrade数据库2000-2014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稻米产业贸易数据,分三个时间区间(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从稻米贸易规模、结构和竞争力三个视角研究中国稻米产业贸易变动情况。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出:2000-2004年我国稻米产业竞争力开始衰退;2005-2009年,我国稻米产业竞争力得到些许加强;2010-2014年,我国稻米产业竞争力急剧衰退,最后综合得出我国稻米贸易竞争力正在衰退的结论。接着分析稻米产业贸易竞争力衰退的原因,首先通过与国外主要稻米生产国和出口国的稻米生产者价格进行对比发现:价格高昂是我国稻米产业竞争力弱于国外的主要原因。而价格高昂的根源在于我国稻米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和托市收购政策扭曲了市场正确价格形成。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目前已步入高成本时代,稻米产业自然也不例外。此外,政府以最低收购价为主要政策内容的托市收购政策是导致我国稻米产业价格高涨的另一根源,最低收购价扭曲了市场价格,破坏了市场正常的供求关系反应,不利于正常的市场价格形成,是造成粮价丰年疯涨的另一大原因。结合研究结果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本文最后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虽然以最低收购价为主要内容的托市收购政策暴露一些问题,但是鉴于农民收入增长需要,目前还是留存较好,对其进行改革调整是上上之选。此外再配合其他政策管理措施,支持包括稻米在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水平,既是契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需要,也是提高稻米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包括稻农在内农民收入水平的正确选择。